探讨“拿来”的原则与方法 1920年4月,宗白华发表题为《讨论译名的提倡》的文章。该文提出,中国文学和文法结构与西方不同,尤其是“中文名词”中积淀着中国几千年的思想、观念,与西方的思想、观念差异很大,因此,不能直接用中国的旧名词翻译西方的新思想,否则就好像“拿一件中国古代的衣冠,套在一个簇新式的欧洲人身上”,莫名其妙,不伦不类,很“容易引起人的观念上的紊乱与误会”。1946年,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一文中发表了类似看法。他认为,我们可以用西方的理论来“选择中国的问题”,但不能“直用西方的分类来安插中国材料”;西方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中国文学现象和问题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二者结合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做到“恰到好处”,比如用西方概念“文学批评” 来研究中国的“诗文评”,“就难在将这两样比较得恰到好处”,以便可以“靠了文学批评这把明镜,照清楚诗文评的面目”。 既然参照西方理论研究中国问题不可避免,中国文学与西方理论之间又存在文化背景、生成机制等的差异,那么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问题的方法和原则就成为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当时学界大致主张在了解中国文学的机制特征基础上,适当借鉴西方理论方法,也就是朱自清1934年在《中国文学系概况》中所说:“自当借镜于西方,只不要忘记自己本来面目。” 到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又在此论基础上,发展出“还原”论,主张将概念还给概念,将时代还给时代,将“中国还给中国”,具体说就是“诗文评里有一部分与文学批评无干,得清算出去,这是将文学批评还给文学批评,是第一步。还得将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按这方向走,才能将我们的材料跟外来意念打成一片,才能处处抓住要领;抓住要领以后,才值得详细探索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