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人类境遇的关怀 托多罗夫的晚年反思,无疑是对自己早年结构主义思想的全面反省。很多人不解,甚至纷纷撰文反驳他对“新文学”的“诋毁”,指责他是“虚伪的信徒”、“没落学者的挣扎”。但是,如同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理论的冲突不是灾难,它昭示着更大真理的存在。”托多罗夫进行自我否定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为现代学术研究带来了启示:新思想的诞生初始都是伴随着质疑、争论、辩解甚至是刀戈相见。然而,促进社会进步的也正是面对问题而进行的反复证实、证伪的过程。后工业社会之下,现代派之后的文学发展如果不经历解构,就不会体味到重构的艰辛。所以,当文学的传统与反传统思维相遇,无论发生怎样的碰撞,我们都不应该担心整个文学大厦会摇摇欲坠,因为“学者的作用就是在生活中唤起智慧和美,假如没有学者那神奇的力量,智慧和美往往会湮没在往日的岁月中”。 当我们从现代派、荒诞手法、解构思潮的樊篱中艰难跋涉出来,再次审视文学的历史全貌时,发现文学不应该是肆意而为的思想领地,它作为人类关于自身实践所创造出的精神格局,包含着人类对历史的审美记忆、对未知世界的丰富想象、对某种现象的预设和猜测。这里既有悲情的过往,又饱含美好的憧憬。文学的终极目的是对人类真实境遇的深切关怀,所以它探索的世界一定是关于人类的全部,它所阐释的也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人性。在此前提下,文学所涵盖的不仅仅是诗意、审美,还富有改造人类思想的普遍意义。因此,只有了解文学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我们才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文学历史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推动文学研究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