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学是人类真实境遇的写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向荣 参加讨论

    茨维坦·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托多罗夫出生于保加利亚,后定居法国,并考入巴黎大学,在那里潜心钻研文学,著书立传,声名鹊起,成为法国结构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托多罗夫加入罗兰·巴尔特的新批评阵营,凭借大胆而犀利的文学批评言论而成为当时法国学界的权威之一。他的系列作品如《结构主义诗论》《批评之批评》《欧洲人的思考》等,成为结构主义诗学领域的重要作品。托多罗夫开创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的新视野,其学术思想在那个时代领风气之先,影响甚巨。而他晚年对自己早前学术思想的全面反思和批判,则更具价值。
    结构主义文本阐释的偏颇
    托多罗夫于2016年出版的《濒危的文学》语出惊人,全盘否定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思潮,认为现代文学除了对概念的表述、对形式的追求和对某种逻辑的偏好,已经完全被形式主义和唯我思维所包围,文学创作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托多罗夫毫不讳言自己在结构主义方面的偏颇,他认为结构主义原是文本阐释方法,是人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工具,却成为文学理论追求的目标,导致工具变为目的,手段成了目标,本末倒置。托多罗夫对这种境况表示担忧,他说“文学让我感兴趣的,依旧是人类的真实境遇”。
    兴于20世纪的现代派文学、复调理论、后现代思潮等相继在文学大舞台上交替更迭,繁花渐乱迷人眼,看似高格,实则形式过饰。过于意象化的表达方式、放纵的内心独白、不羁格式的情感宣泄,使得文本不堪重负。从最初的“回归自我”到“意识流的肆意纵横”,使读者们在眼花缭乱中被稀释了嗅觉,磨钝了敏锐的观察力,逐渐不知该如何欣赏文学了。文学的美感效应似乎在我们面前一步步消失,代之而起的则是颓废、消解、无边界的解构意识。它们将传统文学“反映人类的真实境遇”的使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的审美意蕴逐渐隐去。这几乎破坏了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形象。现代主义和后现代的解构思维令文学成为消费自我、消费文字、消费大众认知的工具,同时也让读者失去了耐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