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外国文学该如何界定?(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王炎 参加讨论

    研究的主体
    1986年国家教委组织力量,研究外语类研究生学科与业务描述,算是一次定义学科的尝试。翌年颁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修订草案),对英美文学方向做如下描述:“文学史研究、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李传松、许宝发,第376页)。但实际上,外语类院校仍存在外语与文学不分,学术与培训不分、教学与科研不分、研究型高校与普通职业教育不分的痼疾(见徐烈炯:《外语系怎么办?》,收录在《外语教育往事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254-256页)。外语专业仍焦虑“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经降至零”(李传松、许宝发,第464页),应对方案则是外语与职业结合。上海外国语学院最早提出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他外院校纷纷跟进,外语系开设新闻、法律、商务、旅游等职业性专业。三十多年实践证明,学生分配就业确实好转,复合型培养实用性很强。但这是本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重点研究性大学该如何研究外国文学?
    “外语专业”既非语言学又非文学,一旦将研究生教学与科研提上日程,此专业的弊端就无法回避。外语院校科研困境日益突出,教学人员从事科研是老大难。除编撰教材之外,外语师资很少原创性成
    果。符合型教育往往师资仓促上马,方式像职业培训,科研难有建树。学生优势总在外语,专业不过临时抱佛脚。搞文学的无非利用外语优势,翻译文学作品或理论著作,给中文系当中介。
    如教育部考评高校科研业绩,教师评职称要发论文、著书立说。结果外语院系的成果大多是介绍文学状况、追踪海外动态,缺乏原创的问题意识。其实,真问题产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外语界应该与共同体内的同仁对话,而不是一门心思与国外交流。主体身处不同的时空,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解读,关切也不一样,生活经验规定着研究意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不同,没有超时空的普遍意义。国别研究应扎根自己的学术土壤,置身对象之外,搭建对话平台,才有学术建树。
    美国的“中国学”是个好样板,历经百年,一部部经典著作奠定了学科规范。虽然“冷战”时与中国隔绝,汉学家很少顾及中国大陆人文研究的动态,仍在“区域研究”或汉学框架内自成体系,问题意识在美国,以自己的方法研究中国,既观照美主流学术,又另辟蹊径,成果独特而深刻,不仅影响了本国学术发展,还启发了中国的国学研究。北大、清华、北外均有学者专门研究海外汉学,西方汉学给中国思想注入新活力。如果我们自主意识不够,目标不明,一味模仿西方,紧追“国际前沿”,则会沦为西方学术的原始材料输出国、或技术加工厂。
    工作语言的两难
    外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几环节数写作让教师头疼。学生各项技尚能提高显著,唯写作一塌糊涂。外语院系一般强调学期作业、学位论文用外语,教师以外语授课,创造好的语言氛围,的确行之有效。但如把文学当专业,与外语习得分开考量,这种方式弊病就显现了。外语教师认为语言与文学密不可分,彼此促进。在本科阶段的确如此,本科以习得为要义,语言与文学水乳交融,外语与文学相得益彰。一旦升至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知识,还要独立研究,让他们进入学术生产,困境便由此而生。
    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大都以母语为工作语言,无论专业期刊、学术会议、研究交流均用中文。学位办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教师职称也要著述,中文发表显然更现实。从研究成果考虑,也该让本地同行共享,贡献中国学术。但硕士、博士研究生常抱怨不会用中文写论文,因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写作是外文,母语训练不够,外文写作也水平不高。结果毕业后既不会写也不愿写,直接造成外语师资科研能力低下。另外,学生用外语写论文,有时查阅国内专业期刊,本来想引用国内学者的观点,却不得不将中文译成外文,结果一个好观点经母语译成外语,又转回给母语读者,读者又在脑子里转成中文,内容在翻译的旅行中被抽空。所以,学生索性不查中文文献,只引外文成果,后果是国内学术无所寄托,花精力的研究不受同行重视,没有援引,源动力尽失。外国文学期刊上有大量论文为完成量化指标而写作,为发表而发表。结果论文越来越空洞,模仿、“组装”的论文,无所表达而硬着头皮说话,像末路科举,重形式、乏内容,学术八股盛行。
    评价研究生论文,大家标准不一。有教师看重外语表达或准确性,有人关心专业研究能力,两者兼优的学生很少,结果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授课说外语,学生讨论讲外语,不是母语则担心出错,课上常透露表演气氛、或有练口语之嫌,专业难以深究。对比美国区域研究或汉学,外语课与专业课区别开来,教语言的老师一般聘外国移民,教专业的教师则一律讲英语,论文也以英语写作。这样一来,教语言只关注外语水平,教专业则不因外语参差不齐而影响研究,关键是不奢望打鱼顺便得熊掌。但在法、德、西、意等西方语言系内,美国教师和学生则一律用外语,营造一个“小外国”。所以,我们参照其内部还是外部研究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欧洲做另一维参照
    当然,中美有不可比的因素。英语乃世界通用语,中文为区域性语言,美国学生做区域研究,以英语写作直接进入知识生产的世界体系,而中文局限在中文文化圈内。或许还应引入另一参照维度,即欧洲高校的外语系如何处理专业与外语习得?以德国大学英语系为例,各高校的设置非常接近,概括有四个教学方向:一是实用语言,任课教师的语言背景为母语英语。二是语言学,三是文学(其中包括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这两方向倚重有专业造诣的教师,不看重母语是否为英语。第四是TEFL(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培养外语师资。所有英语系学生必选前三个方向课程,想成为外语教师,则加选第四类课。按培养目标来安排师资,设计课程,“实用语言”是纯粹的语言训练,而TEFL又带有鲜明的职业教育色彩。对比中国英语专业,用精读课程既训练语言技能,又附带人文熏陶,再加通识教育,目标不如德国明确。
    另外,德国大学的英语系,授课、作业和论文一律用英语。德、英同属一个语系,亲缘性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周期不长。另外英语系在德国学界很边缘,据说这个圈子里常发表的学者不过两百人,对主流文化影响不大。不像中国学界和思想界对西方影响的期许甚高,外国文学从不边缘。中国学术是个庞大的独立体系,有一整套独到的文化逻辑与思想关切。所以,一方面担心外语专业习惯写中文而荒疏外语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兼顾外语界的学术贡献,两者很难兼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