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高建平:在交流对话中发展中国文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探索与争鸣》 高建平 参加讨论

    从“和而不同”的表述引发的思考
    最近参加了一个文化方面的大型国际会议,有许多国内外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人士出场。会议的规格高,气象庄严,发言者多是在学术界有着显赫地位之人。在会议上,人们在重复说一句话:“和而不同。”这句话我们已经听了几十年了。在国际文化界、在比较文学界、在其他各种场合,人们一遍又一遍地用严肃的口气郑重地重复。
    说这句话的人是想强调,在这个世界上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在西方话语处于强势的状态下,不能搞舆论一律。他们所举的例子,来自一些先秦古书。例如,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对昭公说,和与同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婴的意思是说,要用不同的食材和佐料相配合,才能烧出好的菜肴或羹汤来。清水不能成汤,单音不能成曲,只有通过不同,才能达到和谐。
    这段话的原来的语境,是说服君主能听得进不同意见,有作为臣子对君主进行规劝的意味。用在这里,似乎是要在主流话语之下,求得发声的权利。这种表述,仅仅是文化处于守势时的话语。于是,处于攻势者大喊“普世价值”,处于守势者谈“和而不同”,两相对立。这样的话,以美学原理的表述的方式出现,就被转化为文化策略。在文化外交中,我们当然要继续谈“和而不同”,描述一种从当下到未来的发展观,并将之表述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表述是华美的,也是得体的。但是,外交化的表述,有可能在重复表述中,转化为一种话语,其意义不是通过重复而得到深化,而可能会被抽空其内涵。
    其实,有不同食材也不一定能成菜,而有不同的音,离成曲还差得太远。有人提出,不同的食材有了,还要看谁在掌勺。“和而不同”的道理谁都懂,但如何“和”,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和”的道理,强调了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认可。这种多样性,原本是由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传统形成的。在传统的社会里,不同的文化各自走着不同的路,形成自身的发展。当国际交往,文化间相互影响,经济上的全球化,交通和通讯现代化以后,不同的文化早就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状态形成以后,就有了如何综合的问题。谁在掌勺以成佳肴?谁在和五音以成美曲?这一层次上的追问必然会浮现出来。
    晏婴说,“宰夫和之”。对于他来说,“宰夫”仅是一个无名的类的存在。他并非没有意识到“谁在掌勺”的问题,但在他心目中,这个问题显然并不重要。对于他来说,重要的是杂五味以成佳肴,至于如何使五味调和,那已被交给了一个作为类的存在者的“宰夫”。然而,“宰夫”也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他们所继承的传统,他们通过学习所形成的行业惯例,他们的个人技能、才华和创造性,以至他在这一次的“和”的活动中的情绪状态,都决定着“和”的结果。同样,在晏婴的时代,“乐工”也常被当作无名的类的存在,但如果只是说“乐工”和五音以成曲,强调五音而忽视“乐工”的重要性,就会导致荒谬的结论。重复“和”的事实,是没有意义的,“乐工”的全部天才,都体现在如何“和”之上。
    全球化所带来的,是从“多样”的分离到“多样”的并存。“文化多样性”原本是现成的事实。在世界上各个地方,由于地域和地理状态、人种和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生长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这种多样性是需要保留的,但同时又是无法保留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住在乡村的人不可避免地要涌向城市。这时,就使分离的“多样”在同一个空间中相遇。相遇可能会相融,但更可能在对话、竞争和交流。
    旧式的乡村使人被迫接受同一种食谱,而现代的城市可以提供多种食谱;旧式的乡村使人被迫接受一种音乐,而在今天的大都市里,人们可以欣赏多种多样的音乐。这时,“宰夫”就不再是一个类,而是单个的人。谁在掌勺的问题,可以转化为掌勺的多样性,谁在“和”乐的问题,可以转化为音乐的多样性。这就是从相遇到并存的转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