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王泉根:儿童文学研究有太多事要做(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刘秀娟 参加讨论

    以“大白鲸”优秀幻想儿童文学获奖作品为例,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当今幻想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追求与观念更新,呈现了幻想儿童文学的四种基本艺术形式及其审美特征:一是以科学和未来双重进入现实为特征的科学幻想,如《拯救天才》《最后三颗核弹》等;二是将幻想直接瞄准社会百态与现实情绪的人文幻想,如《大熊的女儿》《寻找蓝色风》等;三是以原始/儿童思维为幻想基准的童话幻想,如《点点虫虫飞》《现在是雪人时间》等;四是以远古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为叙事的神话幻想,如《古蜀》,就是当今神话幻想的重要收获。这些作品虽然幻想思维的模式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题材内容不同,但创作目标都是一致的:保卫想象力,用幻想托举梦想,当然优秀的幻想儿童文学作品也能直达成年人的精神领域。
    记 者:对当前现实题材儿童文学,您怎么评价?
    王泉根:我认为,发展新世纪原创儿童文学,应取现实型与幻想型形成互补、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与幻想题材的儿童文学两只翅膀一起飞翔的路向,用更加丰富多元的儿童文学作品服务于少年儿童。但就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与当前创作现状看,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依然是原创主流。近几年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的亮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注“三农”问题,体现为“农民工子弟文学”;二是书写抗战历史题材。
    “农民工子弟文学”可以分为“农村留守儿童”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两大类。 “留守类”作品关注仍在农村的孩子的教育问题、生活问题、心理孤独问题乃至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这有陆梅的《当着落叶纷飞》、牧铃的《影子行动》、孟宪明的《花儿与歌声》、曾小春的《手掌阳光》、胡继风的《鸟背上的故乡》等,这是小说。还有报告文学,如舒辉波的《梦想是生命里的光》、邱易东的《空巢十二月——留守中学生的成长故事》,以及刘泽安的儿童诗集《守望乡村的孩子》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挣扎,有苦难,有困惑,有憧憬,有希望,也有温暖与阳光。
    “进城类”作品更多关注进城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从教育机会的获得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从打工子弟学校的艰难生存到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伍美珍的报告文学《蓝天下的课桌》与徐玲的小说《流动的花朵》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作。 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新近出版的有曹文轩的《火印》、李东华的《少年的荣耀》、史雷的《将军胡同》、左昡的《纸飞机》、张吉宙的《孩子剧团》等,还有201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8部“烽火燎原原创少年小说”。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国儿童文学贯穿始终的思想主脉,中华民族坚不可摧、凤凰涅槃的民族精神永远鲜活地流贯在儿童文学的艺术版图中,成为激励民族下一代精神成长的动力。
    上述作品直面少年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承继了百年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传统,说明“现实主义精神”依然是今天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导力量。
    记 者:您非常注重文学史的研究,也特别强调学术训练的基本功,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您是理论研究的“实践派”,一直带领学生积极介入文学现场,关注作家动态,关注最近作品,并积极推动儿童阅读。您认为进入现场对研究有什么重要作用?
    王泉根:刚才我说到儿童文学研究者的职业特点往往是“一身三任”,因为儿童文学是与社会、学校、家庭紧密联系的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门学科的服务对象、研究对象关系到千家万户。就拿我们北师大文学院来说,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是这两类文学,一是当代文学,再一类就是儿童文学。如果你真正投入到儿童文学中去,就会发现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儿童文学学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而要充分关注今天现实社会中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种现实性与应用性还体现在这门学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下一代。
    记 者:另一方面,和现场的这种贴近,您认为会不会影响到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您觉得应该如何把握这种分寸感?使得学术研究和现场参与形成一种有关联的适当距离?
    王泉根:我希望能在儿童文学基础理论与文学史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却不得不花很多的精力来做当下的文学批评,当然这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批评家往往不是好的预言家。我在最近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序论中有一段话,正好可以回答你的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正在变化运动着的文学与文化现象的研究,是“当代”问题的研究。对“当代”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带了冒险性的,因为它关注的是还在变化着的事物,而变化着的事物一时是很难看清楚的,更是不易说清楚的。正因如此,这就具有了双重属性:既具有开拓性,同时也具有挑战性即冒险性——多少年以后,时过境迁,当人们再来阅读这些对中国儿童文学“现场”发声的论著时,里面的观点与结论是否会“另当别论”?但这也正是一个学者的责任之所在:因为我们追踪了当下,负责任地记录了当下并阐释研究了当下。这也正是“学术研究”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知难而进地啃硬骨头,自然更能激发与显示出作为学者的智慧、创造和潜质。因而即使后之视今,或许会“时过境迁”,但它们也将是一种真实的现象意义之体现。
    记 者:目前来说,儿童文学学科在整个高等院校中是什么情况?您能大概介绍一下吗?除了儿童文学专业,初等教育也纳入了儿童文学课程,这方面的情况也请您介绍一下。
    王泉根:我十多年来一直在为儿童文学学科在高校学科设置中的生存权、发展权奔走呼吁,还发表过长篇论文批评教育部学科设置的不合理性。最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善,一个重要变化是初等教育(也即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中的儿童文学学科正在崛起。还在十多年前,我就预测到了这一趋势,我把发展儿童文学学科的希望与重点转向初等教育系统。我认为,高校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拓展正在那些由中师、普师、幼师、教育学院等,或因合校、或因升格而重组的新兴师范院校、大学里面;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系统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的改制(淘汰或被师院合并),儿童文学教学研究必将在新兴师范院校找到用武之地,这是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一个极其重要的新的生长点。为此,我曾联合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连续多年召开全国初教学院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100多所高校设置有初等教育学院,也有的叫小学教育系(院),儿童文学是这些高校学生必修的重点学科,发展势头很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