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艺作品如何以“现实主义”表现生活(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newdu 参加讨论

    现实主义的选择
    将现实主义等同于社会新闻,或在“重写历史”中片面追求某些支离破碎的“真实”,缺乏同情的理解,忽略具有总体性和价值观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在现实主义的表象之下,背离了它的精神。
    张江:一直以来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少数作家、艺术家,打着现实主义的幌子,专门搜罗贩卖社会的阴暗面,官场黑幕,商海争斗,人性之恶,等等,展示的是冷酷、暴力、恶毒、血腥,还言之凿凿地宣称,这就是现实。的确,这种现实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不要忘了,一个作家、艺术家,当他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现实时,事实上他无时无刻不在选择,选择哪一部分现实,选择怎样表现现实。
    刘大先: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特定方法和观念,源于18世纪的德国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从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到托尔斯泰、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由写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它自身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与演变,但总体而言都建基于作家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摹写、提炼与洞察之上。这种历史变迁之中蕴含了现实主义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世界观,即它始终包含了客观认识与主观创造的结合,而不是脱离实际的臆想与独断。现实主义总是在特定的时代与社会中,作家、艺术家用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方式表达具体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制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思想观点、现实状态和未来趋势。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最重要的一脉,现实主义也体现在新中国当代文学的历次潮流之中,无论从早期的革命英雄传奇、社会主义创业史,还是到上世纪80年代具有启蒙精神的各种文学思潮,以及上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主义甚至现代主义艺术的探索之中,它们可能在形式、语言、风格、技法上各有不同,但总是贯穿着现实主义的精神。新世纪以来随着“纯文学”与先锋文艺的落幕,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回归”成为近年来现象型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充斥在大众传媒中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将自己等同于社会新闻的杂事秘辛,沉浸在脱离人民的自我抚摸、犬儒般的颓废、攻讦丑诋的黑幕揭露之中;即便是在“重写历史”中也往往片面追求某些支离破碎的“真实”,而没有同情的理解,忽略了具有总体性和价值观的现实。
    这其实在现实主义的表象之下,背离了它的精神。现实发生了变化,现实主义自然也会在具体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和呈现形态,在题材、手法、趣味的选择上,应该有着不同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历次现实主义潮流的时代特色。
    我们知道,现实泥沙俱下,有光明的正面,也有灰色乃至晦暗的侧面。人民群众身处现实实践之中,在文艺上有着提升现实和瞻望未来的需求,需要从中得到安慰、超拔、鼓舞和激励。文艺工作者如果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就必须有前瞻性,既要“一叶而知天下秋”,又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体现在文艺创作中,最重要的选择应该是根据人民的需要在细微处见宏远,于黑暗中现光芒,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唯有那些具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作品,才能够真正温润心灵、启迪心智,发挥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有效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任何时代,文艺都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的产物,是劳动实践和理想升华的结合。实践是现实的力量,包含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的一切;而理想则是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尚未被人类所主宰而又有待于创造的事物的意识。文艺工作者作为创造者在现实主义的选择中,就要自觉地打破封闭、狭隘与窄化的观念,有效吸收古往今来的现实主义文艺遗产,塑造出一个不仅仅是真实的当下现实存在,而且也是目前现实所欠缺、有待于变成的现实潜力和想象。这样的现实主义是普罗米修斯式的,是有着牺牲精神、价值立场、总体关怀和理想情怀的真正的现实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