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肖昊宸)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史上两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文献。近日,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教授,请他谈了对两个文献的学习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网:两个重要文献对中国文艺的发展各有何历史性影响? 段建军:两个文献前后相距72年,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政策,但它们一脉相承地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理论路径,从而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两座丰碑。我认为,从毛泽东讲话到习近平讲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现了从理论自信向文化自信的重要突破,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未来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从理论重心的转移、核心概念的厘定和文艺实践的导向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从毛泽东讲话到习近平讲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理论确立向本土化转移。毛泽东文艺讲话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正在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在文艺上就需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实际上是毛泽东讲话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文艺讲话则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全面执政,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就,正逐步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文化的深层结合就成为理论上的重大课题。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可以看作是习近平讲话的核心命题。 第二,无论是毛泽东讲话还是习近平讲话都贯穿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然而,对“人民”概念的厘定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变化。毛泽东讲话中对“人民”这一概念做了明确界定。毛泽东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后,他将“工农兵”与“小资产阶级”作了区分,并指出我们在文艺工作上,应“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因此,在毛泽东讲话中,文艺为人民服务实际上就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核心命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然而,文本中并没有对“人民”作明确的界定。但是,结合时代语境,我们不难总结出,这里所谓“人民”是指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所有公民。可见,从毛泽东讲话到习近平讲话,“人民”的外延是扩大了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