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全:“生命不能同作品一起消失”——读传记文学《用生命记录生命》
作为一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影视导演特别是纪录片导演,李亚威一直都是站在聚光灯后面,作家文能的纪实文学新作《用生命记录生命》却让她走到了聚光灯下,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让读者立体地、完整地了解了电影人李亚威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和影像世界。李亚威运用影像化的手法,用自己的生命去书写、记录深圳及楚雄两座城市那些鲜活、跃动的生命,特别是那些生命所积淀形成的文化或精神化石、人文化石。文能则以文字的方式,接近李亚威,用生命记录下她那颗跃动的、搏击不已的生命。这是一种双重的生命记录和记录生命。 李亚威说,生命不能和作品一起消失,也许有一天生命不在了,但是自己创作的作品还要能够留下来。这,代表了她的艺术追求,代表了她在影视创作方面的艺术理想。因此,她敬业而且专业,以匠人精神雕琢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力创精品。在拍摄纪录片《火之舞》过程中,她与楚雄宣传部主管领导李怡之间,因为创作理念迥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两人不断争吵。作为一名有着高远艺术追求的导演,她执著坚持自己的拍摄理念,最终说服了对方。在拍摄彝族婚嫁时,因为没有拍到背新娘下楼的镜头,她固执地要求新娘重新“出门”,虽然这违背了彝族新娘出了闺房就不能再“回头”的习俗…… 李亚威说:“这世界上的事,只有死亡是不用赶的,其他事都得抓紧。”在这部书中,从许多情节和细节上都看得出来,她的个性泼辣、执著、坚韧、严谨、勇于担当、在事业上忘我而投入,她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将事业当做个人生命的附丽和价值的载体。 李亚威是一位具有人民情义、百姓情怀的艺术家。她说:“一到彝家山寨,我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那里的山山水水和人哪,牛啊,羊啊,我都感到很亲、很亲。”从这句话里看得出她为什么要花费16年的时间去拍摄楚雄、拍摄彝族文化,因为她已经跟这片土地建立起了休戚与共、声息相通的勾连,对这里的人民和土地她怀有深厚的无法言说的情谊。她用实际行动践行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她和傈僳族女孩郎芯萍(玛嘉加朵)建立了母女般的情谊,帮助她从贫民家的孩子走上了更大的舞台;她和李怡因为拍摄理念不同曾经吵翻了,最后却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她和暑立里老村长如同亲人一般,为他买衣服;她在老木坝村捐建了第一个文化站,还为素不相识的有歌舞才华的女孩买电视机;尽管彝族的硬饭她消化不了但为了不伤害他们的感情,她还是坚持吃下;她不计报酬,甚至拿出自家的全部积蓄投入到纪录片的拍摄中……她在改变当地人的同时,当地人也在改变她。十几年的情感相连与生命相依,使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彝人,将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乡。楚雄州州长说,她上辈子可能就是一个楚雄彝族人。在她生病危重时,她选择留在楚雄治病;而这片宽广的土地也张开臂膀接纳了她,2013年楚雄州授予她“荣誉州民”的称号。实际上,深圳也不是她的家乡,东北的铁岭才是她真正的家乡。但是,她已然将深圳和楚雄都当作了自己的家乡,这两座城市都已融进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因为她对这两片土地爱得深沉,因此始终执著地用影像为她们歌唱。她的创作主要包括两大板块:“深圳故事”系列(包括反映“苍生大医”郭春园的《大爱无痕》和描写歌者丛飞的《大爱无疆》)和彝族历史文化系列。 从《用生命记录生命》这本书的描写可以看出来,李亚威具有诗人一样的情怀,在创作中有着一种诗性的、诗意的追求。同时,她对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又有哲学家一样哲理性的思考。她是在用镜头书写报告文学,纪录片实际上是影像化的报告文学。她的创作视野开阔,但她始终坚持面向现实,为今人创作,为社会奉献正能量的东西。 李亚威的工作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彝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民族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最深层、最广泛的自信。李亚威通过自己的纪录片,力图展现彝族的文化自信、文化力量和文化魅力,彰显和传承彝族的精神标识。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借助对彝族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形象记录,她实现了个人的价值追求,实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实现了作品和个体生命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她的这种创作姿态正是文化报国,艺术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她为知识分子如何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起到了表率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