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经受千磨万击,越要把善良当作自己人生的根茎 “找回自己”之后,接下来就要“做自己”。在这一点上,诗词再一次彰显了魅力,因为它让人容易做回自己。 比如,大诗人李白其实在生活中是很不讨喜的。他对家庭并不负责,有过两次正式婚姻和两次非正式婚姻。两次正式婚姻都是入赘,千金动不动就散尽,没钱了又去入赘。他的生活非常随意,也很感性。举个例子,大家可能知道杜甫是李白的“超级崇拜者”,给李白写了很多诗。但是,李白回的诗少得可怜。而且,李白没有什么政治眼光。安史之乱以后,连杜甫都知道该投靠谁,李白却“傻傻分不清”。但为什么李白能名垂千古呢?在我看来,他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浮云世事改,孤心此月明。也就是说,环境再怎么改,我还是洒脱的自己,不管你的条条框框。 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但李白不像杜甫,他写诗很随意,对格律诗的束缚勇于突破、敢于突破。李白在技之上归乎道,因为格律怎么说也是技法,而写诗是“言志”,是为了表达内心颤动的声音。隋唐以前的诗,没有格律,难道就不是诗了吗?唐诗之所以是中国诗词的巅峰,就在于那是一个规矩与个性都有生长空间的时候。元明以后,诗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成就,因为越框越死。 由此可见,李白是“做自己”,达到与自己的和解。但是,光做到这个可能还不够。因为我们在人世间会经历各种挫折磨难,心会变得越来越坚硬。就像冰箱里放的馒头,脱水之后,发霉之后,像石头一样。所以,心要保鲜,就需要找回内心温暖的角落。 那么问题来了,人终究是社会的人,要和他人合作共处,但人的本性又是孤独的,矛盾、痛苦在所难免。柳宗元独钓寒江雪,他在这个场景里是不是绝对的主体?如果这个时候,有个人在远处盯着他看,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就会变了。因为当发现别人在看自己的时候,“我”就变成了客体,主体的优越性就丧失了。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在他人的目光里,你会很本能地丢失自己的主体性。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压迫感呢?诗词文化给出的第二种境界,叫作善。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致良知”,我知道你在看我,那就看吧,我通通透透、内外如一。 在这里,我特别想聊聊苏东坡。我个人很喜欢他,不仅因为他才华超群,而且在于他的为人胸襟和气度,那种包容是中国文人的最高境界。包容到什么境界?他眼中所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东坡是苏轼的号。我们现在觉得这个号很雅,其实在他生活的年代是很俗的。当时,苏轼住在城外东坡一片荒地里。他想,既然住在这儿就叫东坡吧。东坡有什么雅的?还有西坡、南坡、北坡啊。他的朋友都是村夫,但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有个叫章的人,与苏东坡原是挚友,后两人交恶,苏东坡两次被贬都是因为他。即便对于这个把自己害得很惨的人,苏东坡也保持着宽容。章后来被流放,苏东坡写信给章的母亲,安慰老人家说:没事,岭南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去了都回不来,我去那边就活得很开心。 苏东坡的胸怀境界,就是王阳明讲的良知、包容。越是经受千磨万击,越要把善良当作自己人生的根茎。我们说,诗者志也,诗者心也。诗词给人塑造精神的力量,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芳香。人世间之事,不如意事十八九。但我们还是要大步向前,有什么力量在起着支撑作用呢?那就是,找到自己,与自己和解,让自己保鲜,还要用善良、包容、关爱,与他人和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