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当代文艺批评的成熟与自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孙伟科 参加讨论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艺批评展现出了许多新面貌、出现了许多新气象。这集中表现在:第一、文艺批评向本体回归,更重学理化,更注重考镜源流、通古今之变;第二、文艺批评的形式逐步多样化,学院批评、媒体批评、先锋批评等各擅其场、各领风骚,批评方法逐步自觉,心理学批评、社会学批评、形式批评、原型批评等,多姿多彩,异彩纷呈,显现了与时代发展相映成趣的新景观;第三、能够体会创作甘苦的入情入理的批评多起来了,能够借鉴我国古代审美批评智慧的文章也多起来了,概念满天飞、跟着翻译走、食洋不化的批评越来越失去读者和市场的青睐。这说明我们的文艺批评在逐步走向成熟和自觉。
    但这不是说我们的文艺批评已经到位了,我们的文艺批评满足了时代和读者的需求。相反,从这两者看,我们的文艺批评存在着严峻的局面。第一、和文艺作品的繁盛相比,我们的文艺批评所存在的“短缺”和“缺席”非常明显,很多作品和文艺现象根本没有进入批评的视野,文艺作品的意义没有得到及时而准确的概括和总结,也没有及时地进行阐释、分类和判断。与文艺创作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文艺批评还处于“小规模”、“精英化”的阶段。第二、文艺批评的圈子化问题严重。一个作家、艺术家有固定的评论人群,批评模式化,定位固定化,能做到好处说好,但却不能做到坏处说坏,一团和气,很少有圈外的异见者、真正的批评者介入、发言、评论,这就使得文艺创作和批评的互动关系弱化,使批评不能发挥应有的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作用。第三、没有将批评中已经达成的认识、观念系统化,进而标示出时代的标准、当代的高度和精品的指标要求。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批评论坛不少、讨论会不间断,论坛上、大会上大家也谈论了许多观点,各家观点各抒己见、各有论据、各有取向,但却让读者在作品的汪洋大海中越来越迷惑,越来越难以找到优秀作品,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是优秀作品。这就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真正优秀的作品依然埋没在众声喧哗中,文艺批评没有起到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推荐给读者的作用;一是虽然有评论但却没有“标准”,没有时代的“标杆”,没有在历史坐标上的客观定位,致使大规模的作品复制、模仿和低水平的重复在蔓延。文艺批评要将对象放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上进行的价值判断任务,付之阙如。这样,作家、艺术家无法从“历史之镜”看到自我,读者无法在“批评之镜”中看到妍媸分明,也无法从对文艺现象、思潮的总结和概括中看到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文艺创作有“高原”没有“高峰”,出现了以欲望代替希望、以快餐式消费为特点的文艺生产等。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我们也曾提出过,但是我们的文艺批评为消解、化解这些问题、这些坚冰进行过专题研讨吗?如果研讨过,那么研讨的成效进行过检验吗?在实践中能够始终坚持出精品、推精品吗?
    由于文艺批评的缺位,或者说真正文艺批评的缺席,或者说由于文艺批评对于所职司的责任的模糊、迷离,致使上述现象在传播中裹挟着票房、印数的“经济效益”的真真假假的神话而呈泛滥之势,已经到了不是文艺批评所能驾驭、制止、纠正的地步。文艺批评对粗制滥造、机械复制、“快餐消费”的放任或听之任之,最终到了它在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循环中陷入根本不存在、根本不能发挥作用的泥淖中。比如,当前的“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主张,已经变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与群众的需要、与正确的文艺方向“分庭抗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