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论文“西式规范”的问题有着很热烈的讨论,我想讨论讨论固然很好,但不会有什么“成果”的。什么算成果,现在也是用“西式规范”来衡量,看是否够一定的长度,并且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此外都是野狐禅,年终统计时不能算分的,而这种学术工分乃是现在负有科研责任之高校教师的收入线、生命线。 刘绪源先生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学人往往会成为‘专家之上的文人’(赵元任、潘光旦、费孝通、林汉达乃至王元化、施蛰存、吴小如……无不如此),而不满足于当一个专家”(《“西式规范”之我见——兼说“专家之上的文人”》11月5日《笔会》);这话当然是很对的,我完全赞成;现在的问题在于当下教师中似乎没有多少“最优秀的学人”,专家则很多,或者说几乎全是专家。他们要教育培养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要他们培养的,也不是什么学人,而是合乎“西式规范”论文的写手,亦即未来的专家。这种未来的专家出道以后再来培养更未来的小专家……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学术的世代更迭时间比较短,大约十年或略长一点就可以算是一代。我已经亲眼见过好几代这样的专家了;“专家之上的文人”当然也见过,刘文中提到的吴小如先生就是业师,此外也还有若干前辈高人,同辈中也有几个颇具学者气的文人朋友。 但主旋律绝对是专家的世代相传。古代的经师就培养经生,一代一代的都笃守师说。后来的秀才塾师就教学生学写八股文,一股一股地写下去,长大了也去考秀才。“西式规范”或者可以说略近于洋八股,那当然也得一股一股地写下去,一直搞到最后一章最后一条注释而后已,然后就可以穿上道袍戴上方帽子兴高采烈地拍照片了。 绝对不要抱多少奢望。当然,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现在就有两点希望:一是在现在和稍后的高校文科里,还有那么几个不完全跟着潮流奔走的专家之上的文人,让各级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同博士论文写法不一样的论文,以及论文之外也还可以写各式各样的文章,知道“西式规范”只是规范之一而非圣旨,以及在学术上还有比专家更高的境界。二是报刊上文章的作者多来几个专家之上的文人,不要满眼全是专家,或风花雪月式的文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