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永存是最好的致敬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未知 张力方 参加讨论

    永存是最好的致敬
    -----读房义军《我的父亲 我的诗》有感
    首先我想说,我很荣幸。荣幸获读此书,荣幸在书中与这样一位值得世人尊敬的老人相识、受教,荣幸为此书写下此文,虽羞愧于自己的才疏学浅,诚惶诚恐,唯将真实感受成文于此,不妥之处,请指正。
    我与房义军主任结识时间并不长,但房主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幽默、风趣、昂扬,这种自然而然、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让人觉得顺畅、舒适,或者你会在与之交谈甚至是偶然的短暂会面之间瞬间觉得提气、喜悦,这便是房主任的感染力。以前读过房主任的诗,有灵魂、有血肉、有高度,美意如潺潺流水润物无声,我不禁惊叹于东阿小县竟然藏龙卧虎有这般才华横溢的诗人,并暗生敬仰之心。
    基于对房主任作为诗人诗作的认识,我对《我的父亲 我的诗》是抱有很高的预期的,而读过这本书后的感受,又是超越了之前的预期的,作者的叙述平实真诚,真正是一股清流,缓缓、款款,正像著名作家范玮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诗人房义军的‘话作’,不得了,一比,就把他写了几十年的诗给比下去了。”
    “东阿县三条龙,燕卫、宪武、刘子赢;东阿县三只虎,燕卫、东峰、王宪武。”流传了半个世纪的谚语中,作为龙头虎首的正是房义军主任的父亲房燕卫老先生。至今,老先生的故事依旧在坊间传颂,只不过,对于80、90后的年轻人来说,也许这些细碎的故事并不能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也或者说,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都被时间挟裹而去,似乎难以在我们心间投射出波澜。在脚下的这方土地上,曾经的过往,是需要被时间隔膜的新时代年轻人来认知和了解的,房主任这本书做到了,并给以了我震撼。这本《我的父亲 我的诗》正是一座桥梁,沟通和连接了时代,让我们有了走近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人的机会。
    作者房义军主任走访了房燕卫老先生当年的学生、同事、亲朋和乡邻,他们都是房燕卫老先生在世期间行为处事的直接见证人,四十年绵延不绝的津津乐道、传颂不休,可见房燕卫老先生对学生、对乡邻、对朋友同事的影响至深,而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以一种轻俏的方式开散于无数人的心间,这便是开不败的花儿。其实,先生只是换了种存在的方式,他依然在!
    书中的影像资料中,主人公房燕卫先生的照片并不多,但这本书却为那个时代的“父亲”做了很好的画像,为那个特定背景下的时代做了画像,全都跃然纸上,细细读来,不禁会有种身临其境的体会与感受。房义军主任用质朴而风趣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瓷实”而生动的父亲、教师、校长、乡邻等全方位多角度的人物形象,而透过这样一个“瓷实”的人物,又让我们看到了那一个时代的风貌,看到了那一个时代的精神,看到了那一个时代人的风骨,而近四十年被后人念念不忘的房燕卫老先生则是那个时代里的精英人物、典型代表,他用果敢与智慧、仁厚与正直挺起了时代的脊梁,为一方人撑起了未来的希望,所以,他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以他伟大的人格和达观幽默的处世态度影响了一代人的教育家。
    幽默是一种力量,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从这本书里房老先生的故事里,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力量、智慧以及风骨和态度,无论世路艰辛还是造化弄人,豁达幽默就是抵御这人生苍凉的最好武器,也是温暖别人和自己的一束光芒。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房主任那种骨子里的精神与气质的出处,这是种血脉的传承,就像房主任书中所说:我的心中供养着一座佛,这座佛便是父亲。
    这句话深深击中了我,在半月前,我的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她在世时,我享受她给我的一切恩泽,那是一种平静到甚至不会察觉的习惯,是一种从未细想的心安理得……直到母亲离去,我才忽然发现,我的世界几近坍塌。母亲是我心中的神,无可替代的神。母亲是一种高度,无法企及的高度,而这种仰望和崇敬,也许只可用心灵的靠近来表达,慢慢的活成您,是我致敬您的方式!
    感谢房义军主任,感谢《我的父亲 我的诗》,这是一座精神丰碑,唤醒我们的情感和初心,拷问我们的人性及价值观,让我们在几近麻木的浮躁之中沉心回望与思考——我们从那个时代走来,我们从那一代代祖辈的精神里走来,发展而不是遗忘,传承而不是背离。
    厚德不朽,百世之师,永存是最好的致敬!
    作者简介:张力方,山东莘县人,现居东阿。文学爱好者,《东阿时讯》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