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经典批评的三个维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志华 参加讨论

    什么是文学经典?文学经典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文学经典阅读和批评?……这些都是需要当代学人解决的迫切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理论批评界开始重新思考话语重建的问题。一时间,“中西文论对话”、“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全球化说”、“本土化说”、“民族化说”等各种理论粉墨登场,由于大多是“他者”理论的中国移植,其后果就容易造成姚文放所说的现象发生:“晚近以来文学理论出现了重大变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往往不是文学,文学理论自身的方法和话语也变得不确定了。”(姚文放《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当代文学经典批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当前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以为,造成国内外批评创新巨大差异的原因就在于研究范式的差异:国外走的是由果溯因的诗歌学的路子,从现象出发,探究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其结果必然是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思考与总结,形成新的批评方法。索绪尔、韦勒克、沃伦、布斯、罗兰·巴特等采取的都是这样一种研究路径。与此相反,我们更多的走的是阐释学的路子,运用既有理论对现象进行阐释,阐释得再好,也容易被理论的框架束缚,容易在理论的圈子里出不来,创新不可避免要受到影响。比如,口头诗学的鼻祖美国人帕里、洛德从荷马问题出发,通过对南斯拉夫民间歌手的考察,不仅比较信服地找到了荷马问题的答案,还创立了口头诗学理论。而我国民间口头文学不可谓不丰富,却未出现像口头诗学这样有影响的理论。
    笔者据此提出当代文学经典批评理论建设的一点思考。首先,以问题为中心,以多元化理论为策略,转换研究范式。文学经典的边界在不断移动,面对当前文学出现的复杂景观,仅仅从美学、叙事学等角度进入显然是不够的,许多文学现象已成为文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的阐释焦点。文艺心理学就是文艺学和心理学的融合,它吸纳了文艺学与心理学的双重理论资源,成为一门颇具活力的交叉学科,其大胆而富于创新意义的研究方式给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半个世纪前,托多洛夫就曾提出:“现在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的时代,新的方法已不占统治地位,各种旧的方法也并未被否定,原因是各种方法的好的方面都已被普遍接受,学校课堂上都介绍它们,并被文学研究者所使用。所以现代文艺理论研究,从方法论观点看,正走向综合。”让文学经典批评理论在与多种学科的对话中相互激发,从而获得理论的阐释活力。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经典,因为其构成中艺术特性的含量大,艺术手法和现象丰富,所以承受各种批评方法的能力就更强。因而在研究中,我们不必过多地追究经典文本分析的学科属性,而只需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研究方式,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资源,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在大量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寻经典文本批评理论的性质特征。这使得文本分析工作具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开放性,能更为切近地揭示出文学经典的艺术价值形成机制,对文学研究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