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诗乐一体:吟诵的文学史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勇刚 参加讨论

    吟诵是古人口耳相传的读书法,堪称“美读”,是一门高雅的口头表现艺术。但是在现代朗诵与流行歌曲盛极一时的今天,吟诵几乎沦为绝响,抢救、采录、传承吟诵实属当务之急。原生态的吟诵本无乐谱,表现形式自由、即兴,却自有其特点与规律,并非任情而发,信口成腔。吟诵是旧体文学创作、鉴赏和传播的方式。吟诵之声堪称天地之元声,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的文化价值,不能任其汩没而不自振。但重振吟诵,既不宜走士大夫阳春白雪式的路径,也不宜趋附流行文化,吟诵在当前的文化生态下有其自身的定位和存在的空间。
    吟诵调式差异受文体与方言影响
    吟诵是旧时文人“美读”诗词文章的方法,是一种依据文字的声调行腔使调的读书法,是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作品口头表现艺术形式。古人读书有吟有诵,“吟诵”二字连缀则出现于中古时期。古汉语多单音字,每个字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吟与诵的读法是不一样的。简言之,“吟”是用长音“拖腔”,长言咏叹,节奏较舒缓;“诵”则短音急读,节奏较快,不拖腔。“吟”与“诵”交错在一起,相间而行,宽紧相济,相反相成,是吟诵在音乐节奏方面总体上的情形。
    吟诵与唱歌不同,吟诵的弹性较大,行腔使调的长短高低曲直比较自由、即兴,而且没有和声效果。元人燕南芝庵《唱论》就指出:“(唱歌)声要圆熟,腔要彻满。”“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而吟诵大致依据字的声调行腔使调,音值不固定,有其灵活性。吟诵与唱歌自有其分野。诗并不一定都要唱成歌,就如同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好歌与好诗的标准也不一样,吟诵有吟诵的妙处,唱歌有唱歌的妙处,各得其本味,各得其美感,实无优劣高下之分。
    吟诵的规律大致有三条: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平长仄短是由汉语平声长仄声短的自然语音决定的。平声字多吟,仄声字多诵。这是吟诵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南方方言吟诵普遍采用平低仄高的调式,普通话吟诵则转用平高仄低;平直仄曲系吟诵旋律形态之规律,平直即平声字用平直的音去吟,仄曲即仄声字用变度音(曲折的音)去吟。此外,吟诵如唱法,还须讲究起调、断腔、顿挫、轻重、徐疾等。起调之紧要在首字蓄势,首字一开,通首皆活;断腔在于声音的转折,续中有断则神情方显;顿挫与驰骤相反相成,其要诀在于化声音为形象,臻于胜境则形神毕出,宛然如在目前;轻重则是吐字飘逸、沉着之谓;徐疾则在行腔节度之一贯,字句之分明。
    吟诵的调式有其多元性,这主要是方言和文体的差异性所致。方言不同,读音各异,自然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吟诵调式。同样的一首诗,用不同的方言去吟诵,会有不同的调式版本。诗词文文体相异,吟诵的调式与乐感亦各有不同。就诗而论,古体吟诵与近体吟诵的侧重点也有差异。古调吟诵不琱不琢,讲究自然流转的气势,节奏音律颇有素朴之美。近体律调则依据文字的平仄来行腔使调。近体有律绝之分,又有平起与仄起的分别,吟诵的调式的规律好掌握一些,可以套吟,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声情,宜深加吟味,不可千篇一律、机械雷同。词为曲子词,原初为配乐歌唱的乐府诗,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字分平仄,还要严辨上去,该用去声的不得以上声代之;句法长短参差,节奏、用韵较之诗更为繁复。词的吟诵还要讲究择调,以使情与声合拍。
    吟诵规律是从吟诵实践中抽绎出来的,其目的旨在深度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吟诵是即兴的、自由的,有其审美的张力。吟诵能溢出规律之外,打破工尺的铁律,所以五音繁汇,千姿百态。对此,叶嘉莹发表过很好的意见:“中国的吟诗,一定不能谱成一个调子,一定不能有死板的音节,一定要有内心的体验和自由。”(《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