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中华吟诵的抢救、研究与当代传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与文化》 赵敏俐 参加讨论

    三 吟诵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采录所得的录音、录像资料,超过50000分钟,容量加起来超过3000GB,整理起来工程浩大。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把各年采录所得资料进行了清点和分类,并按照人名为文件夹排列。每一个文件夹内都包括吟诵的录像、照片和采访文字稿,部分还有录音和一些其他资料。到2015年为止,我们共整理出了300余人次的吟诵资料,占总进度的一半。并且,我们在整理的同时,优先把比较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吟诵资料整理出来,为广大吟诵学员提供学习帮助。我们也将择优结集为《传统吟诵精选》,以及选择部分优秀的传人进行专辑录制,如《叶嘉莹先生吟诵精品集》和《唐调吟诵精品集》等,为广大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可靠的吟诵录音、录像。我们已经委托北京国学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研发出了中华吟诵数据库网络平台系统,目前正在调试阶段。
    与此同时,我们搜集了古今跟吟诵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分别结集为《古代吟诵资料汇编》、《现代吟诵资料汇编》和《当代吟诵论集》、《吟诵教育论集》等。前两种已经完成,各有20万字左右。这些资料都是纯文字资料,此外还有一部分采录时搜集得的吟诵谱子尚未整理。
    我们在搜集吟诵文献时,发现一些带吟诵符号或谱子的文献,较为少见,而意义重大。目前所见前人关于吟诵的符号,较为详细的为1935年叶圣陶、夏丏尊合写《文心》中论述语文教学法时提到的古诗文读法符号,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这是一套吟诵符号。如其中所举例:寒——岩~~~~枯——木—原——无~~~~想——,野—馆—梅——花~~~~别—有—春~~~~。波浪线表示延长摇曳的地方。此外还有∨(句的头部加强)和∧(句的尾部加强)等符号。
    关于吟诵符号,在日本和韩国的吟诵书籍中比较常见,而在中国则比较罕见。这可能由于我们自己对于母语的感知较强,所以吟诵符号只是大概的标示,甚至不需要符号。而在汉语圈外的人吟诵汉诗文的时候,则有较为详细的吟诵符号,或者可称之为吟诵谱,比如日本和韩国。例如日本古籍中的汉诗吟诵符号:
    又如韩国古籍中的汉诗吟诵符号:
    而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我们很难找到类似的谱子,目前所见跟诗文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明代王阳明先生的《九声四气歌法》,如图:
    这虽然讲的不是吟诵,但广义上也是对诗歌唱法的一种标注。如果我们排除宗教的影响,只考虑汉字语音和旋律之关系的话,那么在道教和佛教中还有很多唱诵保留,且有相对完善和稳定的符号可以考察。据我们了解,目前所见最早的吟诵符号或者说吟诵谱,可以算是道教法事歌曲谱,保留在《玉音法事》中。《玉音法事》共辑道曲五十首,现收入于《正统道藏》第333册,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道教音乐之声乐谱集,大约问世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5)。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卷上和卷中载赞词及其曲谱,卷下载斋醮法事及赞词。《玉音法事》上卷、中卷所载声赞使用的谱式非常独特,它既不是古琴所用的减字谱,也不是琵琶用的工尺谱,而是一种形似曲线蜿蜒之状的曲线谱,亦称曲折谱,或步虚谱,属于吟唱谱:每字有一线或数线弯曲蜿蜒,以示吟咏该拖腔是长是短;是向上转折或向下转折或一直进行。这是一种源远流长、传播广远的中国古老的乐谱形式,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道教音乐有密切关系,据说其初始至迟可追溯到汉代,《汉书·艺文志》所载二十八家歌诗篇目中即有声曲折之名,则吟诵谱的历史又可以往前推进了。然而,由于时代久远,且曲谱晦涩深奥,至今《玉音法事》所用之乐谱无人能识,还是一部有待破译的“天书”。对此研究较早且深入的是道藏学专家陈国符先生(1914-2000),他到多地道教唱诵团体和戏曲团体进行调研,并与钱仲联、任半塘等学者讨论,于1985年12月写成《北宋玉音法式吟(线)谱考稿(一)》。陈先生认为《玉音法式》所记道词及唱法实为北宋末叶至明代中叶道教音乐的主体。对记谱所用的声曲折谱(线谱),陈先生采用了音韵学(《广韵》及《词林正韵》)对线谱中之大字小字关系加以分析和解读。
    纵观古今中外的吟诵谱,可以看出,吟诵具有一套读法,虽然吟诵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即兴性,但是其中的规则亦不容忽视,即其长短高低、轻重缓急以及平仄押韵等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采录了数百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其吟诵都遵循大致相同的读法,与现代学者的研究结果、古代中外文献的记载都是一致的,所以吟诵是规则的,汉诗文有其固有的读法。这些吟诵符号的发现,为吟诵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莫大的实物支持,直接而有力地证明了汉诗文的读法是有规则的,这是吟诵理论的重要依据。
    根据这几年的采录和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全国各地吟诵具有的共同特点。
    1.各地的吟诵,其语音基础为当地方言,夹杂部分官话渗透后产生的文读音。其旋律则多与地方音乐有关。因此,吟诵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表现出地方特色。往往保留古音较多的方言,其吟诵古味越浓,如福建、广东等。吟诵主要是根据汉语声调而进行,所以调类较多的方言,吟诵时韵味浓、旋律丰富,比如有11个声调的潮州话等。这些特点大多是由于语言决定的。
    2.虽然各地吟诵各具特色,但其间也有共通的规律。吟诵的长短高低、节奏结构则较为接近,这些长短高低跟诗词的格律、汉语的声调、文章的章法等关系密切,可以说是由文章本身决定的。由于文章的这些规律是建立在汉语基础上的,虽然方言的具体语音语调不同,但是其共同的原则和类别则是相同的,比如吟诵所依据的声调是汉语的四声,虽然各地四声的调值不同,具体的小类也不尽相同,但是平上去入这四声的大类是相同的,所以各地吟诵都遵循着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等共同的规律。
    3.各地的私塾、学堂中,都以吟诵作为读书的主要方式。吟诵是一种用声音表达的理解,或者说是感性的体悟。传统教学,是理性和感性并重的。童蒙尤其注重感性。吟诵教学就是偏感性的。老师用声音传达给孩子,包括他的动作表情,都是教学的信息。吟诵对教育的最明显的功用,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很多地方把读书声叫做“读书歌”、“书歌子”、“学堂调”、“读书调”等等。这些歌不仅美妙动听,而且人人不同,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感情。其促进学习的动力作用就非常大了。
    4.吟诵不仅仅是一个读书调的问题,里面还会涉及文字、音韵、文学、音乐等多学科。课题组在采录的时候,经常会有意外收获。很多吟诵传人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能将吟诵的方方面面价值阐述出来,这对于吟诵的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5.吟诵有不同的流派。在我们的采录中,经常会发现有些人的吟诵非常接近,或者是由于地域的缘故,或者是由于语言的缘故。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吟诵调之间有渊源关系。传统吟诵一般都是通过家传或者师传保留下来,这种传承方式容易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于是各种派别便产生了。比如说闻名一时的“唐调”(唐文治调)、“黄调”(黄侃)等,现在的传人中依旧能保留其核心调子。广东、福建、湖南、江浙等地的吟诵流派较多。
    6.有的人不止会一个调子。在我们采录当中,一般每个人的调子都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文本的变化而改变其调子。这与今日荟萃百家供人学习而一人读书用千百调不同。这样才能保证其关注点不在吟诵之旋律,而在其文本。然而,也存在一种现象,一部分吟诵得非常好的传人,其一人亦有数调,这与文体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文体,其吟诵有极大的不同。
    以上只是根据采录印象整理的粗浅认识,至于细致而准确的描述,有待于整个数据库的建设,在各地吟诵调查报告撰写之后,将能获得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