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报告”为期刊选稿提供新模式 “选择性公布研究结果”是否应与抄袭、伪造一样算作是学术不端行为?英国卡迪夫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钱伯斯(ChrisChambers)告诉记者,“选择性公布研究结果”被视为一种软性欺骗 (softfraud),但不应就此将科学家“妖魔化”,而要在改变规则上下功夫,只有当这种做法不再能给学者带来实际利益时,才有可能彻底杜绝它。法内利则认为,科学之所以可靠,并非因为科学家是“异类”,相反,他们与普通人一样存有偏见或犯错误;科学之所以值得信赖,应在于拥有一个合理健全的科研体系,这与加强科研人员职业伦理教育、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同等重要。 弗里斯在接受采访时说,科研工作者想方设法“美化”甚至歪曲研究结论,大多为求职和晋升的压力所迫,因为任何聘用或升职考核标准都对论文发表数量有要求,这直接关系到研究者的切身利益。若能移除论文发表量的重压,科研结果的诚实度和透明度或将显著提升。因此,弗里斯建议学术期刊普及“开放存取”模式,这类期刊中最知名的当属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与传统期刊不同,它不以“具有重要意义”或“有意思”为选稿标准,只要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严谨、符合学术规范就予以刊登,至于研究的重要性则留给业界讨论和评价,这大大减少了研究者对论文能否发表的担忧。“开放存取”模式的另一好处是,虽然“有意思”、抢眼的研究依然会获得较高点击量,但相对“无趣”、结论不明确的研究至少也有了见天日的机会,这对系统综述 (systematicreview)和元分析(meta-analysis)(系统综述和元分析,又称荟萃分析,旨在通过全面收集具有共同研究目的的多个独立研究,对其进行整体和系统分析以得出综合结论)非常有利。 钱伯斯向记者介绍了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即 “注册报告”(RegisteredReports)。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如下:首先,研究者向期刊提交 “阶段1”草稿(Stage1manuscript),内容包括论文引言(Introduction)、研究方法及开展此项研究的预实验(pilotexperiment)结果。编辑对“阶段1”草稿进行筛选,但不以所谓的研究“重要性”、新颖程度或结果明晰程度作为判定标准;初步筛选后留下的草稿将进行同行评审,若能通过评估,该草稿即获得“原则上的接受”(InPrincipleAcceptance,IPA),这意味着只要论文作者严格遵守协议,按上述方法和流程展开研究,该论文即可发表。拿到IPA后,研究者展开进一步研究,并完成论文的“结果”(Re-sults)与“讨论”(Discussion)部分,与此前已提交的“引言”和“方法”汇总形成“阶段2”草稿(Stage2manuscript);此时还需将原始数据和实验日志上传到免费开放的文件共享站点上。“阶段2”草稿也需经同行评审,成功通过后论文即可顺利发表。“注册报告”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将重点放在研究过程而非结果上,有IPA在手,研究者不必担心实验结果会影响论文发表,两次同行评审则保证研究步骤严格按计划展开,这能有效预防研究者伪造或篡改数据、对实验结果做不正当“取舍”。 此外,受访学者普遍认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至关重要。他们认为,研究论文追求“有意思”无可厚非,但若以牺牲客观性和真实性为代价,那就不是科学而是讲故事;真正令一项研究“有意思”的应是富有启发性和探索价值的问题、严格精密的方法和操作,而不是短期内给出一个绝对明确的答案。事实上,任何科学问题都不是一项或几项研究足以彻底说明的,那些革命性的科研成果都是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