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种艺术手法、表现方式的汇聚与运用 甲午战争波及范围广泛,牵涉人物事件众多,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伤害空前深重。许多诗人用诗歌反映其史实和细节、表达内心情感与思想困惑,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传达那个艰难时代的诗风创变与文学精神,从更多方面展现甲午战争给近代诗歌带来的时代质素和深刻变化。 咏史构思方式和以古鉴今表现方法的着意运用。一些诗作大量运用以史鉴今、借古讽时的题材选择与艺术表现手法,或赋予历史人物和事件新的时代含义与色彩,或有意模糊历史和现实的界限,将史事与时事密切联系起来,产生更加直接、强烈的艺术效果。于齐庆《咏史》云:“佞臣竟请斩安昌,折槛哓哓不算狂。乳臭小儿真败事,纸糊阁老有封章。试思环海波澄碧,那用漫天雾塞黄?纵使反形今未具,尸居余气太颓唐!”(82)借古人古事讽甲午战争中人物事实,笔力刚健。胡念修《咏史》质问:“六州合错金谁铸?万里投荒玉已焚。沧海桑田浑莫辨,诸君何以扫妖氛?”又追问:“无端征戍忆辽阳,谁使顽夷扰汉疆?”(83)有意模糊古代人物故事与当代时事的界限,以实现更加深刻犀利的批判效果。丁传靖《读史八首》云:“圣主只期安属国,将军都未习戎行。玉关日见残旗返,从此王师气不扬。”又云:“衅端一发遽难收,帷幄当时孰运筹?未见天戈驰绝塞,频闻虏骑陷神州。”又云:“城下要盟事可知,棋输一局竟难支。……卧薪尝胆从今始,惟愿毋忘在莒时。”(84)都是运用史事与时事的相关点和相似处讽刺针砭清政府和军队抗敌不利、苟且偷安,传达甲午战争诗歌的怨刺精神。 此外,王闿运《湘绮楼游仙诗五首》对传统游仙诗的内容和体式均进行了重要改变,内容既非道教游仙,形式亦非五言古诗,而采用咏史纪实的方式对时人时事进行针砭,与同时出现的大量咏史诗非常接近。而诗中多处出现自注,这种几乎无一字一句无来历的作风,也反映了诗人纪实存史意识的加强。近代诗歌叙事性与纪实性加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二者合一的创作风气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拟古代名家名作之法的再度兴起与有意运用。拟作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方式,诗骚以降的历代诗人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拟作。拟古人同类题材或体式的创作习惯在甲午战争诗歌中又一次得到广泛运用。由于甲午战争的强烈刺激,诗人的创作观念进一步明晰,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觉从古代诗歌中选择内容、格调、体式等方面具有典范性且足以反映近代社会政治状况、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名家名作,从而使拟作之法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杜甫七律《诸将五首》就是当时诗人拟作的重点。郭家声《效诸将》、潘宗傅《诸将五首》、赵铭《拟诸将五首》、诸可宝《拟少陵体诸将诗五首》(85),都是同类诗作。这些拟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均与杜甫同题原诗有着深刻的相似性,而且颇能反映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情况和诗人的主观感受,同样具有时代诗史和诗人心史的双重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