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甲午战争与近代诗风之创变(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4期 左鹏军 参加讨论

    (三)忧郁苦涩、感伤哀怨情绪的抒发
    甲午战争毕竟是以清朝屡遭败绩、割地赔款、付出空前惨重代价而结束,饱受欺凌、屡遭不幸的中国又一次被推向了灾难的深渊,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比以往任何一次对外交涉中的损失都更加惨重。国难当头、民族危亡,许多诗人将内心的悲伤苦闷、精神的折磨忧怨歌咏而出,创作出许多饱含悲苦情调、感伤愁绪的诗篇,于是形成了甲午战争诗歌的另外一种格调。
    此类诗篇在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致入微、深婉低回,也更具有感人至深、引人共鸣的艺术力量。陈玉树《甲午冬拟李义山重有感》云:“国恩养士重山河,赢得衣冠间谍多。……十载楚材零落尽,九重南望泪滂沱。”(75)忧怨感伤中饱含愤恨,表达众多爱国忧时者的心声。王树楠《书愤》云:“老嫠独陨宗周涕,一傅何堪众楚咻。举国已成孤注势,伤心一发可能收?”(76)将国家危急局势与个人感慨心伤、兴亡教训与眼前现实相结合,以低沉忧郁的格调吟咏对时局作深沉忧患和深刻思考。又其《呈黎观察》云:“东海归来久,轩然忽大波。丘沙战士骨,冠剑小儿歌。每痛秦无策,翻忧汉许和。听公孤愤语,惟有涕倾河。”(77)以感伤悲凉的诗句倾诉内心的孤独迷茫,传达的仍然是国家民族危亡、毫无出路的苦痛,催人泪下。张锡銮《甲午中秋前日左冠廷军门战殁平壤诗以吊之》云:“屹屹孤城独守难,祖邦西望客军单。大同江上中秋月,长照英雄白骨寒。”(78)对抗敌牺牲的左宝贵的凭吊,出之以中秋圆月长照英雄白骨的画面,令人触目伤怀。成本璞《刘公岛为甲午海战覆军处》云:“微风动瀛海,冉冉縠纹生。天入大荒尽,山从海外横。危岸孤石耸,落日暮潮平。见说东征日,楼船苦战争。”(79)描绘北洋水师灰飞烟灭的惨状,传达忧郁难堪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吴重熙《感事》云:“龙蟠虎踞帝王州,举目山河落日愁。黯淡棠梨新鬼哭,凄凉禾黍故宫秋。纸鸢未解城中急,风鹤翻多意外忧。独有秦淮好明月,夜深犹照水边楼。”(80)连续使用多个肃杀萧条、衰败孤寂、国破家亡的意象,表达凄凉愁苦、孤寂无助的忧伤,触发兴亡之感、激起沧桑之怀。张秉铨《台湾二首》云:“无端劫海起波澜,绝好金瓯竟不完。阴雨谁为桑土计,忧天徒作杞人看。皮如已失毛焉附,唇若先亡齿必寒。我是贾生真痛哭,三更附枕泪阑干。”(81)对台湾被迫割让表示痛心感慨,寄托强烈的爱国情思。
    这些忧郁苦涩、低回悲戚的诗作,代表了甲午战争诗歌的另一种风格特征,表达对国家民族状况的忧虑,同时也是悲伤无助、愁苦孤独、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中国人民对于被侵略、受屈辱、遭奴役的痛苦经历的歌哭。这种更加细腻深切地指向内心深处、指向情感细部的诗歌风格,非常充分地表现出那个悲剧时代的悲伤与苍凉,使甲午战争诗歌更具有超越时空、催人泪下的动人力量,也反映了近代诗歌在情感表达方式、表现强度方面的变化,丰富了近代诗歌的风格内涵和美感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