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甲午战争与近代诗风之创变(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4期 左鹏军 参加讨论

    三艺术探索与诗风新变
    甲午战争时期的诗歌在艺术技巧、风格特征等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自觉求新、着意创变,形成了众体兼备、风格多样的创作格局,成为近代诗歌全面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叙事性和批判性的自觉增强,诗史意识的强化彰显
    抒情性是中国诗歌最深厚、最具有民族性的传统。但清代以降,诗歌出现了叙事性增强的趋势,这也体现在近代诗歌之中。鸦片战争时期出现的反侵略爱国诗歌潮流,就涌现出大量的系列诗歌,其在主题设计的自觉性、集中性和叙事周详程度方面均表现出远绍前人、着意创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甲午战争诗歌上也有鲜明反映。
    黄遵宪《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台湾行》等诗作,和丘逢甲《海军衙门歌同温慕柳同年作》、《闻胶州事书感》、《老番行》、《苗粟县》、《述哀答伯瑶》等诗篇,都是在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驱动下创作的甲午战争的形象诗史。而倪在田以十八首“望”字为题的诗作,全景式地描绘了十八个战略要地的危急局势。从诗歌体式上看,这十八首诗运用了七律、七古、五噫歌、汉乐府体、三言、四言、五言、杂言歌行等体式,表现出主题明晰与形式灵活相结合的鲜明特点,体现了自由创造、灵活多变的创作观念和诗歌文体的创新变化。
    另一方面,为了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充分发挥叙述与议论结合的特点,一些诗人还比较多地运用歌行体,特别在对甲午战争中逃跑投降、愚昧卑劣的腐败官员进行的辛辣嘲讽中,着意运用滑稽诙谐、夸张讽刺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黄遵宪《度辽将军歌》写吴大澂大言欺世,极尽滑稽讽刺之能,被钱仲联誉为“悲愤之思,出以突梯滑稽之笔,集中七古压卷之作也”(63)。周锡恩《感事》云:“战守不谋谋出狩,徒闻英杰满中朝。”(64)吴重熙《感事》云:“三军奉命唱刀环,一见群酋匹马还。……此辈本宜高阁束,有何才略救时艰?”(65)也都是对清政府和军队中毫无才略、尸位素餐者的奚落。
    毛乃庸《赤嵌城》题下标明“哀台民也”(66),《莲花漏》题下标明“讽枢臣也”,即“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67)的结构方式,显然是继承唐代元稹、白居易“新乐府”的怨刺讽喻传统,着意营造伤时讽世的艺术风格。《莲花漏》云:“天子筹边夜不眠,诸臣赐对容犹倦。但言奏捷在须臾,小丑何容劳圣念。明日金銮再召见。明朝再见将何如?怀中幸有和戎书。”(68)对只懂得谎报胜利的文官武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深刻的思想与讽刺批判手法得到充分展现,丰富了甲午战争诗歌的风格构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