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出版后,因其大量使用上海方言而引起热议,也使“方言写作”这个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挺之者认为,方言写作使小说更接地气,更有地方特色;反对者认为,过分使用方言,会给非本方言区的读者带来阅读困难,不宜提倡。 我读《繁花》,倒没觉得有多困难,虽然阅读速度比较缓慢,没有那种畅快淋漓的快感,不过可以细细品咂小说语言中的上海味道。但我由此也想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读者——或者退一步讲,是不是大多数读者都有这样的耐心,愿意慢慢阅读并理解一部掺杂了大量陌生方言的小说?作家应该怎样把握方言的运用,避免方言成为读者享受阅读的障碍? 有些人把小说中夹杂有方言的写作方式一概称为“方言写作”,对此我不认同。所谓方言写作,应该是指作家用方言作为母语进行创作,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思维方式是方言的,落到纸上的自然也是方言。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近现代的《何典》《海上花列传》等。这类小说几乎完全用某种方言写成,非此种方言区的读者几乎无法阅读,所以很少有作家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当然,也有作家愿意为了传承方言而作出牺牲,对这样的作家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更多的情况是,作家在写作时,主要用的是普通话,但是在作品中出于表达的需要而穿插一定的方言,方言多数出现在人物对话中。应该说,这种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方言或方言词汇。只不过有的作家用得比较多,因而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