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⑤(23)(2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第3页,第3页,第34页,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②王小盾:《论汉文化的‘诗言志,歌永言’传统》,《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③④⑦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193页,第199页,第1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⑥孙诒让:《周礼正义》(第七册),第1724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⑧参见拙作:《三礼用诗考论》,第28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⑨班固:《汉书》,第1755—1756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⑩钱锺书:《管锥编》,第1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11)《通志·乐略·乐府总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 (12)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第67—6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3)参见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第322—323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师培:《古政原始论》。 (15)陈光磊、王俊衡著:《中国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第22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参见陈彦辉著:《春秋辞令研究》,第9—14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17)朱熹:《诗集传》,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8)王夫之:《姜斋诗话》,第139—1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9)辛文:《论两汉“情志合一”诗学思想》,《江南大学学报》2008年8月第7卷第4期。 (20)李正学:《情志合一:论汉代诗学的革命》,《电影评价》2006年第21期。 (2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第37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第4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