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西风东渐”总被人挂在嘴边,在这一进程中,西方思想的译介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历了一段不正常的封闭期之后,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对外国思想文化的译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各种来自西方的新思潮(其实本身未必是最新的,但对隔膜已久的国内知识界和文化界而言仍然是“新潮”的)席卷中国。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和卡西尔的《人论》两本并不算通俗的学术著作在当年的销量,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 因为职业和个人兴趣,笔者一直对德语著作在中国的译介颇为关注。德国思想文化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由来已久,其影响之深远有目共睹。近些年来,对德意志思想资源的推介之势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本文试图简单勾勒德语人文社科著作在当前中国译介状况,囿于篇幅和个人眼界,不可能面面俱到,希读者和行家谅察。 德意志“盛产”思想家,他们对人类精神史的贡献巨大。中国学术界也一向推重德国思想,对古典大师的研究和翻译不遗余力,他们的一些重要著述很早就被引进中国,如黑格尔、康德等。近些年,学界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重译经典。李秋零主持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已于5年前完成,邓晓芒和杨祖陶也重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而篇幅更大的《黑格尔全集》翻译工程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有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中断了,最近商务印书馆又重新启动了该项目。而在此之前,人民出版社也开始了另一套《黑格尔全集》(所依据的底本与前者不同)的翻译工作,部分卷目已经以单行本的形式面世。 孙周兴目前正在主持翻译《海德格尔文集》,计划出版30卷,他同时也是正在进行之中的《尼采著作全集》的重要参与者。而另一部《尼采注疏集》事实上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尼采全集》,所不同的是,《尼采注疏集》系列中除了尼采本人的著作外,也将国际学术界有代表性的经典研究文献纳入其中,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两套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和读者的极大关注,与之相比,另一套《尼采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则鲜有人关注,目前也只出了三卷。由此看来,德国经典哲学著作的翻译和重译方兴未艾。笔者推测,在不久的将来,谢林、费希特、叔本华、狄尔泰、齐美尔等人的大型文集或全集中译本也将陆续问世。 不仅是上述“古典”大师,德国20世纪一些最重要的思想家的著作近年来也被陆续介绍到中国。这些著作之所以被翻译成中文,除了自身的学术价值外,国内的意识形态状况及学者自身的旨趣也是重要的原因。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阿多诺、霍克海默,第二代的哈贝马斯,第三代的霍耐特等人的代表作都是在近一二十年里被译成了中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