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王权与表演——论《哈姆莱特》中的君主政体焦虑(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3年 刘思远 参加讨论

    
    《捕鼠器》让哈姆莱特认识到,即使杀死篡位者,也未必能在道德和法理上捍卫王权,这不禁让人反思保障王权合法性的根基——王权的神性。正是戏中仪典揭示了王权神性纯属人为建构,呈现出政治表演这一本质。自中世纪末,欧洲各国王室加冕礼就逐步去宗教化。上帝“真实临在”不再与王权神性等同,加冕礼或弥撒逐步被废除。唯独英格兰王室加冕礼自1307年至1685年基本不变。1509年至1559年,都铎王朝的五次加冕礼都恪守14世纪《国王加冕礼仪》(Liber Regalis)和亨利八世《皇家手册》(Ryalle Book)两书中所录宗教仪式程序:先由主教按罗马天主教会仪式为新王行涂油礼,后为新王戴上圣爱德华王冠、穿上赋有神圣意义的华丽服饰,同时用拉丁文念祝福唱圣歌。(21)这五十年间,英格兰经历了宗教改革,脱离了罗马教廷,王室枢密院取代教会成为加冕礼策划者。若以此背景观照英国王室加冕礼,就可看出宗教仪式在完好保留、严格执行中变为展示王权神性和“推进王室政治的重要手段”,(22)仪式的世俗性渐渐盖过了宗教意义。若王权神性是王权权威的宗教保障,那英国王室以世俗表演替代宗教意义的过程无疑在盛大典礼与王权权威之间画上了等号。
    虽然丹麦新王登基时无加冕礼,但克劳狄斯的登基演说采取了和伊丽莎白加冕礼同样的手法——在王权展示中赋予自己王权权威。新王直接开始就任演说,并就国家军事和外交事务下达命令,在此过程中确立王权。克劳狄斯对老哈姆莱特之死仅用“悲痛”、“哀悼”和“悲哀”三个词匆匆带过(《哈》:Ⅰ.2-3,4,6),紧接着用一个模棱两可的长句暧昧地宣布了他和旧王遗孀的新婚。之后,他突然话锋一转,用大段篇幅讲述丹麦面临的军事威胁:“现在我要告诉你们,年轻的福丁布拉斯/看轻了我们的实力,/也许他以为自从我们亲爱的王兄驾崩以后,/我们的国家已经瓦解,/所以挟着他的从中取利的梦想,/不断向我们书面要求/把他的父亲依法割让给/我们英勇的王兄的土地归还。”(《哈》:Ⅰ.2.17-25)
    克劳狄斯连用四个动词“看轻”、“以为”、“挟着”和“要求”来凸现局势紧迫,好像挪威军队已兵临城下,这为他即将采取的外交策略做了铺垫。当军事威胁逼近,臣民听从新王命令似乎理所当然。于是,他当众下令派两位大臣去挪威找小福丁布拉斯的叔父解围。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特定情况下说出一句话就是做某事,这类言语被称为“施为的”(或直译为“表演的”),(23)即语言表达就是事件或行为本身。命令在众多施为言语中最具代表性。“现在我就派遣你,考尼律斯,还有你,伏提曼德,替我把这封信送给挪威老王,除了训令上所规定的条件以外,你们不得僭用权力,和挪威成立逾越范围的妥协。你们赶紧去吧,再会!”(《哈》:Ⅰ.2. 31-38)一声令下,他的国王身份已确立。只要施为言语(又称“言语行为”)遵守“传统”,即一定程式,就能实现预见效果,这是“言语行为”的“施为性”(亦称为“表演性”)。言语行为施为性的程式化将导致话语定义说话人,(24)即说话人因使用特定“言语行为”而确立起相应身份。若将英国王室加冕礼视做广义“言语行为”,在其被完整保留的近四百年中,仪式本身已转变为王权神性的核心。换而言之,只要上演盛大加冕礼,就可确立王权权威典礼本身即王权。显然,克劳狄斯也明其理,通过在登基典礼上发出命令,赋予自己丹麦王权。
    皇家仪典与王权权威通过仪典的可视性画上等号。国会议员理查德·马尔卡斯特在《女王陛下的巡游》(The Quenes Majesties Passage,1559)中热情而详细地记录了伊丽莎白一世的加冕巡游。巡游将加冕转化为节日庆典,女王就是这盛况空前表演中的主角。在众多神职人员、王室成员、廷臣、各国大使和伦敦市市长的簇拥下,女王穿过挂满彩旗的街道。热闹的市口树起了精致的舞台和拱门,演员们露天表演历史剧,大声朗诵诗歌或慷慨陈词。马尔卡斯特称,伦敦已变为舞台,这里正上演“高贵的女王走向爱戴她的民众”。(24)在当时宗教信仰和政治论调混杂的历史背景下,女王聪明地将加冕礼从授予王权神性的宗教仪式转变为宣告与展示王权神性的政治手段。加冕礼凸现了仪式的政治意义:盛大加冕礼本身赋予王权合法性,展示王权神性,号召民众臣服于王权,成为确立王权的政治表演。马尔卡斯特的记录是否真实已不重要,(25)重要的是,小册子的热销证明,王室仪典是为了让人观看、让人见证、让人阅读。正是典礼的可视性赋予了伊丽莎白王权权威。
    同样,丹麦新王一直设法让自己成为各种公众活动的视线焦点。登基之夜,克劳狄斯大宴宾客,国王每喝完一杯酒,侍卫击鼓吹喇叭以示庆祝。显然,宴会上所有宾客和侍卫都看着国王。《捕鼠器》上演前,哈姆莱特让霍拉旭“留心看”国王(《哈》:Ⅲ3.2.89),并称自己也要把眼睛“看定他的脸上”(《哈》:Ⅲ.2.90)。当演到琉西安纳斯谋杀国王时,奥菲利娅叫道,“王站起来了”(《哈》:Ⅲ.2.281),据此推断国王的座位与舞台同在其他观剧者视线内,这与文艺复兴时期剧院建筑结构相吻合(27)。在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击剑比赛中,国王仍然牵动着众人的视线。比赛前,国王宣布,如果王子赢了第一或第二剑,他将“饮酒慰劳哈姆莱特”;赛场上的鼓声、喇叭声和炮声也仅仅是为了宣告“国王为哈姆莱特祝饮了!”(《哈》:Ⅴ.2.292)。在这些王室活动中,国王始终将自己置于众人视线的中心。他熟练地在众人面前按照特定模式表现自我,从而影响众人,令他们主动按其预设套路定义他们间的君臣关系,也建构并巩固其国王身份(28)。克劳狄斯与伊丽莎白一样,通过盛大仪典中的表演,确立并强化其王权权威,可见王权“神性”脆弱地建构在君主的政治表演之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