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城市如何塑造当代文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陆红平;左京 参加讨论

    不同类型的城市对文学的塑造完全不同,商贸中心的城市作品中含有现代因子
    说到城市对文学的影响,很多人会想到唐代长安、宋代汴梁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这些城市对于文学的塑造。但我想强调的是,传统城市与现代都市,在性质上是有根本的区别。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城市类型》中,将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古希腊城邦为代表,以商贸活动为基础,是生产性城市。另一类是以古代中国的皇城为代表,大多围绕特权建立起来,属于耗费性城市,大量的财力、物力供达官贵人消耗。以韦伯的观点来判断中国的城市,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城市。从文学角度,我们会考虑:现代城市对于文学品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觉得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性格是有内在关联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来概括,所谓中国文学从传统转向现代,从文学地理分布看,就是文学中心的南移,换言之,是从北京移到上海。我们以前只是注意到表面现象,看到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些标志性人物鲁迅、茅盾等都长期居住上海,而没有从文学史角度,思考文学的地域移动与文学内在品格之间的关联问题。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最好的区别在于:文学中心是在上海之外还是上海之内。凡是以上海为中心进行创作,无论其传统与否,实际上都带有现代特色。如晚清的遗老遗少大多聚合在上海,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他们是传统文人,但作品中包含着很多现代因子,体现出一种传统的变异。因为他们是在上海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现代生活,这与历史上传统的古典诗词,是有根本的区别。
    城市文学不仅需要在小空间中展示人物性格,也呼唤更丰富更深远的精神表达
    城市对我们今天的文学生活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至今为止,我们的文学记忆和文学经验,基本上都被乡土文学所笼罩着。20世纪,城市文学有所起步,出现了像“新感觉派”和张爱玲这样的作家作品,但放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长河中考察,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描写乡土经验的作家作品,如鲁迅、茅盾等作家作品,视野和经验,都是以乡村为主,他们的作品,占据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地位。但今天,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日益加剧,人们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传递出这种变化的信息。
    我们看到,今天的小说家绝大多数是写城市生活的,尤其是像一些当代题材的影视剧,几乎都是都市题材的,作家们对当今的农村生活非常隔膜,对城市反倒是很熟悉。但要将城市生活经验有效地转变成文学作品,却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大家普遍感觉到写城市生活的人很多,但写得好的作品很少。原因之一,就是城市文学的经验积累太少。文学史上讲来讲去,就是张爱玲、“新感觉派”,不像乡土文学经验,可以从古到今,源源不断地援引作家作品。城市怎么写?这是一个困扰当下中国作家和批评家的问题。很多人会想到,文学史上,那些著名的作家作品,他们是怎么描写城市的,所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关注并不意味着毫无保留地赞同或欣赏,而是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创作现象和表现方式。
    我觉得,在处理方式上,这些作家作品对城市生活的把握上,基本都是在小空间中展示人物和细节。或者是酒吧、车站,或者是卧室、街角,总之,是与乡土小说中的广阔的乡村大地的开阔空间,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城市文学作品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
    现场互动
    作家作品的特点评判比好坏更有价值
    曹杨二中诸弋旻:安顿,就是给人一种家的感觉。我感觉青春文学非常浮躁,就像在城市化进程当中的浮躁一样。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您如何评价青春文学?
    杨扬:很多青春文学的诞生,和《萌芽》杂志创办新概念作文比赛密切相关,我和格非都做过评委,韩寒、郭敬明等就是从中脱颖而出。
    从写作这个角度看,学生热爱写作,有思想有情感,勇于表达勤于表现都是好事。从研究的角度看,我阅读各种作品,并不简单地以好坏来评判,比如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曾被很多人认为不入流,但80多年了,他的作品依然流行,其古诗词的功力绝对不逊于今日命名的很多大师;也有人以得诺奖为文学的好坏标准,但《哈利波特》这样的流行作品永远不可能进入诺奖行列,就像有人提出网络作家也要参评茅盾文学奖,而我主张设网络文学奖即可。
    如何判断作品是否浮躁,关键在于通过大量阅读来比较,读多了,孰好孰坏,你慢慢会有自己的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