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城市如何塑造当代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陆红平;左京 参加讨论

    杨扬指出: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对文学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 城市如何塑造当代文学?
    嘉宾主讲
    今天讲演的关键词是城市和文学。上世纪90年代,我提出城市化进程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问题。着眼点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学史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城市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
    城市经验的早期作品大多与上海有关,乡土视野和城市视角的观察大不相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的精神生活也在改变,文学作品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
    从文学史角度看,在20世纪,有两个时期,作家作品比较多地表现城市生活。一个是20、30年代,还有一个时期是90年代延续至今。对照这两个年代,不难发现,文学上最早展示城市经验的作品,都与上海有关。
    上海是一个现代城市,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作品,其表现手法和捕捉到的细节,与农村乡土生活,形成反差。我们以早期上海的城市小说为例,如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开篇的第一个细节,是写苏州来沪讨生活的赵朴斋,在华洋交界的陆家桥头被撞,他抓住别人要求赔偿,但巡捕过来,反责怪他乱穿马路、不讲规范。这一情节包含着丰富的城市生活信息。在农村,走路很随意,但到了城市,就有讲究,交通规则是城市特有的产物,也是城市生活的特点。韩邦庆敏锐地感觉到城市和乡村生活的不同,在小说细节上有一种独到的处理方法。再如美国学者韩南在《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中有一章《<风月梦>与烟粉小说》,探讨中国城市小说的起源。
    城市小说不一定都是写城市的,有时也可以涉及农村生活。但城市作家与乡土作家表现农村生活的视野和方式是不同的。如张爱玲的《秧歌》写50年代的河南农村,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一到了这个小镇上,第一先看见长长的一排茅厕。”大概中国现代小说中,还没有一篇是以厕所为意象开场的。张爱玲从一个城市人的经验角度,认为这是区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最大标志。这样的感受非常独特,让你佩服她的观察。
    与张爱玲写农村相对照的,就是有深厚乡土经验的作家,描写都市生活时,他们的视野和观察角度,与城里人不一样。如茅盾《子夜》中的吴老太爷第一次到上海,他眼中的上海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经不起这种刺激,竟一命呜呼。上海是有很多高楼大厦,但也有很多狭窄的弄堂和平凡的市民生活,但吴老太爷都没看到,他只看到与乡村生活景观全然不同的灯红酒绿。所以,这是一个区别。事实上,我们从文学史上看到,很多土生土长的上海作家,倒是比较倾向于上海的里弄生活和灰色的小市民,甚至像当代的作品如《长恨歌》和《繁花》等,都延续着这种传统。倒是外来上海生活的作家,比较多地侧重于上海的宏大叙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