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心里有数的人生》:用数学观照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任君 参加讨论

    
    [美]史蒂芬·斯托加茨著,李晓东译,万卷出版公司 2010年8月出版
    封面上那支被米黄色背景烘托得格外亮眼的淡红的羽毛笔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书。作为一个不擅长数学的人,阅读初始颇有些忐忑。然而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序中所言,数学知识上的不足并不构成对这个故事的阅读障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要么享受它,要么跳过它。
    数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不是为了把人难倒
    《心里有数的人生》讲述了美国知名应用数学家与其高中数学教师之间因对数学的热爱而通信30年的师生情谊。30年间的信件通过作者的叙述补充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改变,讲述了人生。数学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线,也是将书中主角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桥。
    凭着对高中数学尚存的那一丝记忆,我试着思考书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结果发觉这本书勾起了我对数学的兴趣。这不由得让人设想,假如高中伊始就看到这本书,会不会燃起自己对数学的热情?显然译者也有类似想法。在后记中,译者提到,曾经接受的数学教育让他觉得数学很难,并且在生活中几乎用不到。然而翻译这本书改变了他对数学的看法。数学可以很有趣,比如可以用数学方法描述狗追赶它前面的人的路径;数学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的,不是为了把人难倒;数学也是一种哲学,是一种人生观。
    数学让我们把道理了解得更深刻
    书中多数章节的题目都是数学与人生感悟的结合。并不需要太艰深的数学背景,在这本书中,数学也许就是一种叙述性语言。作者只是通过数学告诉我们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能我们曾想到过,然而通过数学这一比喻性媒介,或许我们会了解得更深刻。
    比如,“有些数学问题是无解的,不可能获得明确的答案,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我们能解决的问题只是少数——那些你在高中学过的,弥足珍贵。”
    又如,“混沌并不是说杂乱无章。它的意思是,即使系统是按照明确的规则演进的,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你依然不能预测它将会怎样。为什么不能呢?因为混沌系统极其敏感。任何微小、不受控制的干扰,譬如蝴蝶轻扇一下翅膀,效应就会迅速得到放大,使得系统的运行与原来完全不同。预测时所产生的误差会像滚雪球一样以成倍的速度增长,从而让预测变得毫无意义。但是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束手无策。混沌是现实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深厚的师生友谊愈显重要
    这本书的核心是师生友谊。在师生关系淡漠的今天,30年通信来往结下的深厚友谊让人羡慕不已。在这30年中,作者的老师经历了职业生涯由鼎盛时期到退休的过程,其间参加过一项国际水平的皮划艇比赛,失去了一个儿子;作者则渐渐成长为大学的数学教授,其间经历了丧亲之痛,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学生内心产生变化,学生和老师密切联系起来。微积分作为两人的共同爱好,在信件来往中成为两人友谊的基础。
    书中的老师与中国传统意义中的奉献型老师有很大差别。他从教49年,得到学生、家长以及同行的一致认可;他爱好广泛,划皮艇、做木工、弹钢琴、画插图。在他给学生的信中充分体现出他的幽默特色。比如信中的一幅插图,那位老师不小心将人物拿着棍子的右手画成了左手。他解释道,如果说图中的小人不够聪明,那么“他把左手的手套戴在右手上还是可以原谅的。别问他是怎么握住小棍的。”他甚至会将数学函数图与骆驼的驼峰联系到一起,画出一只完整的骆驼,并希望得到学生的赞美!难怪该书作者会在序言中认为“即使这些数学对你毫无意义,你可能也想看看它们。这些公式在视觉上非常漂亮,它们就像艺术品。”
    什么是数学,何以为人生;如何对待各种感情,怎样成为更好的教师……这些问题,《心里有数的人生》一书都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北京师范大学 任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