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傅逸尘:同代作家与批评家要形成一种论战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都市》2015年2期 newdu 参加讨论

    傅逸尘:这个影响太大了,他的才华横溢、睿智与敏锐,他的刚直不阿、绝不媚俗,以及对文学的理想与信念的执守,等等,都让我徒生艳羡,望其项背。尤其是他的人生的感悟、生活态度和所达到的理想境界,对我都有重要影响。他的学生遍及军旅文学界,但我可能是他学生中为数不多从事文学批评的,所以他也对我偏爱有加。
    周明全:毕业后,你到解放军报社工作,记者的工作很烦琐,当然,做记者的好处,就是能比学院批评家走的更多,接触到的更多;尤其是你随远望号测量船出海140天,并写下了长篇纪实文学《远航记》,这是学院批评家很难有的机会。记者的经历对你从事文学批评有帮助吗?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傅逸尘:我觉得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因为有机会到部队基层跑一跑,我在军旅文学批评方面就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创作需要生活,批评也同样需要生活,即便是形式主义批评也不可能完全离开生活。创作与批评在生活上是一种同构关系,而不可能是两种不同的轨迹,否则就难以形成对话的关系。
    周明全:搞文学批评的很少用笔名,刘涛在分析鬼金时说,自己为自己取的名字可以言志,其抱负、志向、性格、成就甚至命运皆可从中看出来。你取名“逸尘”,有何用意呢?
    傅逸尘:可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思在里面,这都是文学青年的一种幼稚的理想吧?文学终归不是现实,文学批评离现实就更远;因此,能否达至一种艺术化的理想对我的文学批评而言就至关重要。
    二、“英雄叙事是军旅文学的核心所在”
    周明全:在“80后”批评家中,你可能是被研究最多的一位青年才俊。首先,2008年,你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研的时候,就以一本名为《重建英雄叙事》的评论集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平了该丛书最年轻入选者纪录,并且得到了评论界权威的首肯。朱向前、徐则臣、张丽军、周景雷、王凯、李尚财、周徐等多位评论家、作家撰写过研究你的文章,雷达也给过你很高的评价,《滇池》杂志、《南方文坛》还以专辑的形式推介你,而且你还被中国现代文学馆聘为第二届客座研究员。这么多人研究,这么多有影响的杂志推介,他们看重你的是什么?这些推介,对你的批评有帮助吗?
    傅逸尘:这个我自己一下子还真说不好,我觉得可能是幸运的成分比较多吧?但综合起来,我想还是借了军旅文学的光,这也说明父亲当年为我作出的选择还是有一定的先见之明的。军旅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比较繁荣的,那时有一批优秀批评家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九十年代末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初年,军旅文学批评辉煌不再,除了朱向前等几位还在坚守外,其他批评家基本上不怎么写文章了。我的出道恰在军旅文学批评青黄不接之时,而且我的文章有一定的数量。朱向前先生的提携当然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艺报》对我的支持亦非常之大,我的很多重要文章都发表在那里。我不知道《滇池》杂志、《南方文坛》以专辑的形式推介我,还有中国现代文学馆聘为第二届客座研究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但我个人觉得可能还是因为我近些年在军旅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似乎代表了一个大的方面。这些报刊的推介对我而言当然重要,它们扩大了我在文学界、文学批评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馆聘我为第二届客座研究员,为我搭建了一个极具发展力的平台,开阔了我的批评视野,有机会跟全国知名批评家、作家及重要报刊进行更宽泛的交流。
    周明全:按代际划分,你属“80后”批评家;但你更为特殊的身份和头衔是“新军旅文学批评家”,你是否同意这样的划分,为什么?或者,你更愿意接受那个称呼?
    傅逸尘:我是不赞成这种简单的代际划分的。批评家也好,作家也好,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艺术观念,以及作品的风格,不可能因为年代而聚集,而统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社团与流派相对而言还算靠谱,但一个社团或一个流派中的作家彼此间的差异仍然很大;所以说,我认为,简单的代际划分等于什么也没说,就像“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一样。我最近写了篇随笔,还在我手里压着,题目是《“新世纪文学”应该终结了》。“新世纪文学”这个概念当初提出的时候就颇有争议,我们暂且不论;我想说的是,这“新世纪”要新到哪一年呢?如果说在2010年前称“新世纪”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2014年了,还能叫做“新世纪”吗?你总不能这样一直“新”下去吧?基于此,我认为2010年后的文学是否可以称为21世纪一十年代文学?而此前的2000年至2010年的文学不妨称之为21世纪初年的文学。当我们无法概括某一年代没有突出的思潮与主义的文学现象的时候,这种客观表述更有利于学术研究。“新军旅文学批评家”跟上述概念差不多,只说明了我比较年轻。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称谓,我觉得就要研究他的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更本质的东西,这一点西方20世纪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的划分做得比较好。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批评界对创作的概括也说得过去,诸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先锋文学(或称实验小说)、新写实小说等,它就没有简单地以代际来概括作家,而是深入到文学的本体。中国当代批评家能够长期秉承一种研究方法进行独立批评的似乎并不多见,所以风格或方法就不大容易彰显;而且大多是各搞各的,无法形成批评流派。至于我自己,近些年来主要是将叙事伦理的理论引进到批评实践中来,尤其是关于军旅长篇小说的研究,取得了一点实绩;但要命名一个称谓就勉为其难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