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文学研究与创作的“两栖作战”者——记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徐兆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朱羿 参加讨论

    “只有坚持人民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而歌,才可能诞生不朽的文学作品。”在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看来,这是文学创作的底线。
    评论家:作家的追兵与带路人
    徐兆寿的研究领域广泛,从文学批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到影视文学和文化传播研究,他均有涉猎。然而,无论驻足哪个领域,他都牢记文学研究的使命。“努力寻找中国文化的突围方向,挖掘中国人内心浸注中华文明基因的精神世界,传递正能量,应该成为我国当今文坛表达的主题,这也是塑造中国文学新生态的重要方式。”徐兆寿充满激情地说。
    徐兆寿是一名由文学爱好者成长起来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大学时,他大量阅读了孔子、庄子等中国先贤与尼采、萨特、叔本华等西方哲人的论著,并由此激发了他文学创作的兴趣。他说,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才深切认识到作家的奇妙与不凡——以文学形式传播深邃哲思、反映多彩生活、反思社会现实,并以另一种身份参与人生体验。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成为西北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
    在随后的创作中,他坚持文学批评研究和文学创作“两栖作战”,在作家和评论家的角色中相互转化。他说,评论家对于作家而言既是追兵,又是带路人,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艺理论的指导和文学批评的针砭,在文学批评的思维下进行文学创作是一种别样的创作体验;反过来,这样的文学批评才能够真正推动文学发展。
    “必须对审美意识形态的变迁、对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异保持冷静的观察。”徐兆寿认为,文学创作要敢于自励,推陈出新,时时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样才能接近艺术上的完美,一味的吹捧和陶醉只能再生文化垃圾。
    创作者:唤回迷失的精神信仰
    2007年4月,徐兆寿的学术论文《论伟大文学的标准》在《小说评论》发表。通过对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他总结了优秀文学作品的七项标准:一是深刻、广泛、丰富地反映一个时代人类的生存现状和精神追求,甚至一个民族的演进历史;二是对人类正面价值予以肯定与弘扬,给人类以生活的理想、信心;三是拥有一种超民族、超国界的精神,也就是人类性;四是超我的精神启示;五是对人类当下存在的终极价值进行怀疑、追问、批判和回答;六是对人性新的发现与探索;七是不可比拟与摹仿的文本形式创造,一种新的文本的产生常常会带来一种新的文学现象,甚至是文学的革命。
    “在传播建构新的与中国人的生存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价值体系中,文学的作用是巨大的。”徐兆寿表示,文以载道,文学不只是社会个体的事情,还是民族的、国家的事情。因此,学者不能只在书斋里完成自己的修炼,还应当把自己的见解和体悟贡献给社会,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2010年,徐兆寿进入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一阶段,他对当代社会出现的精神迷失、信仰缺失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开始创作《荒原问道》。徐兆寿告诉记者:“对技术的崇拜与对科学的过分迷信,容易带来精神的没落。”
    “或许是想治愈我荒凉的精神世界,或许是想解决人类信仰缺失的问题。”2014年,《荒原问道》问世。他怀着对文学创作的虔诚,以一颗赤子之心,足踏现实的土壤,力求给人类带来精神、情感、道德上的启迪和抚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