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从“鬼魂”说起——《哈姆莱特》重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 杨丽娟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哈姆莱特》是通过“鬼魂”这一异象及其话语构筑的一个“看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复仇的表象之下,是逝者借生者的记忆延留人间的渴望,是伟大精神凭言说永驻世间的希冀。在延宕的表象之下,是哈姆莱特身处变革时代,预感以一己之力无法担当“重整乾坤”重任的焦虑,是他勇于担当重负时主动的精神探索。生命的永恒和使命的传递,都由话语和言说予以承载。
    【关 键 词】《哈姆莱特》/鬼魂/话语/复仇/记忆/延宕
    【作者简介】杨丽娟,文学博士,大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古希腊文学和现当代西方文论研究。
     
    四百多年来,学界对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的解读兴趣经久不衰,研究成果涉及作品的方方面面。其中,鬼魂、复仇主题和哈姆莱特的“延宕”,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而这源于《哈姆莱特》特殊的文本构造——“异象”与“话语”构筑的深度文本。在这样的文本中,具体情节和主题都获得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本文拟透过“异象”和“话语”构筑的表象,探寻其背后的深层意蕴,解析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一、“异象”与“话语”
    对于《哈姆莱特》而言,“鬼魂是全剧的枢纽,没有了鬼魂全剧将支离破碎”(Battenhouse 161)。关于鬼魂身份的定位,有几种颇具分歧的观点。多佛·威尔逊认为,《哈姆莱特》中的鬼魂是一个“天主教徒”(Wilson 55)。罗伊·瓦特·巴廷豪斯则反驳了这种说法,认为这个渴望复仇的鬼魂表达了一个异教徒要求自然公正(natural justice)的愿望。他指出,莎士比亚创作的时代,基督教世界的社会结构和伴随它的传统信仰一同衰退,而古代异教信仰和东方神秘主义则再度复兴。“所以,这个鬼魂不是来自天主教的炼狱,而是来自一个阴间世界,完全能够震慑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Battenhouse 192)。安东尼森对鬼魂的解读则跳出了宗教层面。他认为,莎士比亚一定意识到了某种视觉形象,包括一些所谓的鬼魂,一定有其情感受到困扰的头脑的根源,即那些按照格特鲁德的判断“发疯的人们”的头脑。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莎士比亚是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洞察现象并对无意识进行文学探索的先驱(Anthonisen 249)。也就是说,这个鬼魂是哈姆莱特情感受到困扰的头脑的无意识产物。
    韦斯特指出,“或许没有必要努力寻找任何关于鬼魂本质的确定性的东西。或许我们仅仅应该接受它的戏剧力量,正如它传递给我们的那样,然后满足于鬼魂不比我们对现实生活知道得更确切”(West 1117)。确实,在西方文学,尤其是悲剧当中,鬼魂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然而,老王哈姆莱特的鬼魂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外观上呈现为非同寻常的“异象”,二是在行为上呈现为非现实性的“话语”。
    一方面,《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相当于《俄狄浦斯王》中妇人流产等异象,是一种预兆。在霍拉旭亲眼看到“鬼魂”之前,马塞勒斯曾用“this apparition”来指称它。“apparition”有“鬼、幽灵”的意思,同时也有“特异景象”的意思。接下来对这一异象所用的形容词“portentous”也具有“预兆的、凶兆的”之义。因此霍拉旭说:“这恐怕预兆着我们国内将要有一番非常的变故”(89)①。这种预兆式的开头使剧情的发展如同解谜一般地铺展开来。从文学传承的角度来说,对这一戏剧结构的运用,从古希腊悲剧家经由中世纪的但丁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一脉相承。哈姆莱特从鬼魂那里获得了一个令他半信半疑的答案,因此,鬼魂作为“预兆”,其作用与其说是交代具体事件和指明复仇主题,不如说是催生无限可能的精神探索。
    另一方面,鬼魂的“话语”使《哈姆莱特》具有了无限解读的可能。拉特克利夫从该剧的细节着手,探讨了一个没有真正实现的死亡过程是如何在剧本使用的语言中发生的。他认为,语言是剧中没有发生的某些事情的“假冒提示”(counterfeit presentment)。当注意力集中在众多偶然的呈现及其特殊影响时,语言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伪造及其呈现和影响将不被剧院中的观众所留意。也就是说,克劳狄斯根本没有向他的哥哥耳朵里灌注毒药或使用任何其它方法谋杀对方。是鬼魂的话,创造了剧中下毒引起死亡的比喻,想象了一个舞台世界之外的世界——一个语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眼睛所见的仅是耳朵所听到的。因此在鬼魂的话语中,语言之间看起来无足轻重的相互作用,邀请我们去想象和相信某些剧中没有发生的事件(Ratcliffe 126)。我们不得不承认,拉特克利夫的论断确有其深刻的合理性。语言并非事件本身,但它却会引发读者和听者的想象,并将基于语言的想象世界认同为真实世界。
    菊池茂雄从语言学的角度表达了与拉特克利夫相近似的观点。菊池茂雄认为,“鬼魂”的概念,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无论是一种思想或一个事件或一个已故的人的灵魂,被莎士比亚充分利用,创造了一个充满疑问的世界。哈姆莱特就是由于鬼魂的话语卷入了这个世界之中。通过哈姆莱特的语言和行为,克劳狄斯也被卷入这个世界,一个被菊池茂雄称作“似乎”的世界(Kikughi 103)。
    可以说,“话语”成为时间和空间以外构成《哈姆莱特》中表象世界的另一个核心元素。老王被谋杀这一应在具体时空中呈现的事件,是通过鬼魂的话语讲述出来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意向性。换言之,面对这特殊的由异象和话语构成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哈姆莱特的关注重心不可避免地跟随鬼魂表达的意愿而脱离表象进入意志层面。同理,读者和批评者若要获得对这一世界,即这一文本的认识,也需要透过鬼魂的“复仇”愿望和哈姆莱特“延宕”等表象,揭示鬼魂渴望被记住和哈姆莱特精神受困扰等真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