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克里斯托旺·泰扎:以“正能量”向生活复仇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 newdu 参加讨论

    作者:刘耿
    采访者:刘耿
    受访者:泰扎
    巴西文学是被拉美文学遮蔽的,拉美文学是被马尔克斯·加西亚遮蔽的,“魔幻现实主义”成为压在拉美大陆上的偈语。
    克里斯托旺·泰扎揭下了这一张偈子。
    2014年,泰扎带着他销量最高的小说《永远的菲利普》在北京、上海做了两场演讲,向中国读者掀开了陌生的巴西文学的一角面纱。
    有别于中国读者印象里拉美文学致密繁缛、波澜壮阔的文体,泰扎的写作“将想象、思辨、日常生活和人类困境结合在一起”,简约清朗、饱含哲思,你看不到拉美文学“地标”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有的只是清晰的逻辑、畅达的叙事、透辟的思考,真诚但克制的剖白——中国作家李洱这样评价泰扎。
    《永远的菲利普》完成于2007年,几乎囊括了巴西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并被译成8种语言,这本书向世界展示的是不同于以往的巴西文学面孔。小说讲述刚刚获得稳定生活的作家,意外地生下一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对这个“错误”的孩子,作家既恐惧羞耻,又深感怜惜。小说以两条叙述线索展开,一条是父母引导下孩子艰难的成长,另一条是作家对自己动荡的早年生活的追怀,尤其涉及到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世界经历深刻变动的历史。
    这两条线索的对撞是作家本人从一个反体制的“负能量”中心,转而成为满身“正能量”的社会成功人士,但被问及儿子是否使他更现实时,他只是很冷酷地回答:我不知道。泰扎在采访中说,按照问题出现的方式摧毁它们。他在复旦的演讲中也说,之所以将自己与儿子的私密事写成小说,“算是一种对生活的复仇吧”——他没觉察,这两个回答依然残留着愤怒青年的怒气。书的畅销证明复仇相当成功。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提供了泰扎版的答案。
    “问题怎样出现在我面前,我就怎样直面它们”
    刘耿:《永远的菲利普》是您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您之前一直排斥这种将私人经验和文学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是怎样的契机让您改变了想法,愿意把您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写出来?您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些什么?书名中的“永远”二字怎么理解?虽然智力和身体发育相对缓慢,但您的儿子身上是否也有让您感到欣喜的成长?
    泰扎:我仍认为私人问题本身不是文学,它们需经转化而成文学。个体体验要转化成社会体验。
    我的作品旨在文学地呈现一对特殊父子之间的关系张力,一种因为文化原因而与母子关系所不同的张力。同时,我还想讲述当代史中的巴西所遭遇的问题及我这一代。
    至于我儿子菲利普,尽管受限于唐氏综合征,他今天是一个安静的人、成熟的人、有担当的人和幸福的人。他是一个“永远的伴”——“永远”的含义是他总是以同样的年龄与我们在一起。
    刘耿:书中的父亲面对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儿子的诞生和成长,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变化,他本人也从一个先锋派,转而成为中产阶级和社会成功人士。在现实生活中,儿子的诞生,对于您的生活和人生道路的选择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