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沙俄为代表的欧洲文化是从明末时期伴随着武装入侵而逐渐开始影响中国东北文化构成与发展的。从1581年斯特罗干诺夫家族派遣叶尔马克武装,越过乌拉尔山东侵西伯利亚西部开始,到1643年以波雅尔科夫为首的哥萨克军队首次侵入黑龙江流域,以东正教为先驱的俄罗斯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东北。晚清时期,沙俄进一步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东北的大片领土,并因修筑中东铁路、十月革命和红军占领等一系列过程,大批俄国移民与军人进入东北。在政治入侵和经济掠夺以及人身伤害的同时,也把欧洲的交通、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和宗教、艺术、传播媒介等带进东北,从而使东北在近代化进程中走在了中国其他大多数区域前面。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东西方文化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极具进攻性和侵略性、强悍的沙俄文化面前,表现得十分柔弱。外来文化很快从饮食、建筑到宗教诸方面几乎覆盖了东北文化特别是都市文化的表面。至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教育等诸方面对于整个东北的影响则更是十分全面、深入和持久的。 日俄战争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的殖民势力全面侵入中国东北,在奴化东北人民的同时,实行大规模的移民政策和城市建设,并通过“满铁”“满映”等文化机构,从新闻出版、广播电影、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文化殖民统治。日本文化与此前的沙俄文化一起,成为影响东北文化构成的最大外来文化系统。 近代文化对于东北地区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殖民文化则对东北地域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构成冲击,产生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复杂纠葛。在西方文化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起到主要推动力的是沙俄及苏联和日本。沙俄和日本与其他欧美列强相比属于落后国家,但对于近代中国尤其是与沙俄和日本地理上最接近的东北地区而言,则已经构成了强大的综合优势。沙俄和日本都是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文化组织力的国家,因此沙俄和日本所代表的东北亚区域文化以从未有过的能量和效率影响着东北文化的发展趋向。沙俄和日本所代表的外在东北亚区域文化,促使东北文化无法按照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模式延续,不得不做出调整,从而使得东北文化得以获得另外一种文化形态的新生。对于沙俄和日本对于东北文化的影响,国内学界的研究角度一般集中于沙俄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侵略的关注上,从负面影响的立场来进行否定,而极少从正面的立场来对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进行某种肯定性的评价。而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对于中国及其东北社会和文化的评价则恰好与此相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否定性的评价。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配合体制和思想变革的需 要,才开始对苏联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对中国和东北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而在当代,随着日本和韩国现代文化影响的扩大,东北首当其冲地又受到国际现代时尚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在影视、动漫、流行音乐和服饰文化等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当然,其中也包含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回流影响。例如“韩剧”对于中国及其东北观众生活和文艺创作、文化消费的影响。 东北文化在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断层性与多元性特点,要比其他地域文化都更为突出和复杂,文化的消长和民族的更替也以更为惨烈的方式来完成。但是,这种民族和文化的冲突,最终在深层次上形成了文化的融合;而不论这种融合是在怎样一种政治前提和社会前提下完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