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东北文化历史构成的断层性与共生性(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 张福贵 参加讨论

    萨满文化对建构东北文化精神实质和价值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萨满文化所提倡的群体精神、英雄崇拜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奔放狂野的生命力、坚韧不屈的性格等,都成为东北文化的精神来源之一,并对东北民族精神、心理素质和个性品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萨满文化渗透到了东北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东北民族生活的精神基础和人生观念。例如,东北民族普遍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对家族祖先的膜拜以及婚丧嫁娶、祈福祝寿等民俗都与萨满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而且,萨满文化对东北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北民族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都带有萨满文化的痕迹;更为重要的是萨满文化对东北人的伦理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东北流人”文化是东北文化构成中极为特殊的部分,在东北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前面说过,东北文化具有断层性。中原文化对于东北文化的影响绝不是从近古“东北流人”的到来开始的,远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所传播。到了隋唐时期,以“海东盛国”渤海国为标志,中原文化对于东北文化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但是,其后民族兴灭剧烈,政权更迭频繁,文化不断出现断层。而在不断的文化断裂过程中,在东北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起到了最直接的勾连作用的,除了方国使节和待进学者之外,就是未曾间断的流人文化。清朝以前,东北并非犯案罪臣、文人的主要流放之地,流人最初大批到东北是明代后期满清入关之前因战争被掳到东北的关内兵民和清初犯案被流放的官员和文人。现在学界所谓“东北流人”多是指此类人群。虽说流人之徙并非清代才有,自西汉至明清,历代未曾间断,但是到了清王朝建立,流人数量激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流脉。清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中央政权,面对中原文化体系的强大优势,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文化反差,清朝统治者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自卑意识。这种自卑意识一方面使清朝统治者崇敬汉文化、刻苦学习传统经典,几乎每一个皇族成员都成了优秀的文人;另一方面,这种文化自卑意识也使清朝统治者的政治敏锐性显得格外强烈,从清朝政权建立之初开始,在汉民族不断的政治反抗之中就采取了严酷的政治压迫和文化禁锢政策,“文字狱”接连不断,一人犯案祸及九族,少则株连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由此产生的大量罪臣和犯案文人及其家人,被流放到东北,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流人群体。由于对于“先进文化”的崇仰和渴望,这些流人在东北遇到了普遍的礼遇。这为中原文化在东北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鲁迅在《隔膜》一文中谈到有关清代文字狱时,曾经指出文字狱在清代并不大被人提起,主要是晚清之际许多反清的革命文人和留学生开始大肆宣传,如“南社”等文人团体。鲁迅认为,罹难于文字狱中的文人并不都是嘲讽了清王朝,“有的是鲁莽;有的是发疯;有的是乡曲迂儒,真的不识讳忌;有的则是草野愚民,实在关心皇家。而运命大概很悲惨,不是凌迟、灭族,便是立刻杀头,或者‘斩监候’,也仍然活不出。”鲁迅文中所说的书生冯起炎犯案流放一事,就属于这类文字狱性质。但是,冯起炎一案的结局和那些反清案犯的结局却大致相同: “从重发往黑龙江等处,与披甲人为奴。”鲁迅解释了东北流人的由来及其最初境遇。王源在为杨宾著的《柳边纪略》作的序中写道:“数十年士庶徙兹土者,殆不可以数计。” 有人估测,清朝先后流放东北的罪臣和文人及其家人、下人等总计约有150万之多。这些流人在东北地区很快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文学修养和政治抱负,他们进入东北之后,不仅互相联络,以文会友,结社唱和,而且以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创办教育,设馆授徒,并帮助当地官府修撰方志,传播中原文化,受到当地贵族和平民的欢迎和礼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