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钱理群:为了完善自我的告别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12月12日,北大教授钱理群在“‘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出版座谈会”上向学术界告别。20日下午,钱理群在三联书店以“我与青年”为题再次演讲,向青年告别。钱理群在短时间内的两次告别,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回响。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他。
    继向学术界告别之后,12月20日,学者钱理群再次向青年告别。在三联书店书籍和青年围成的一方“讲台”,钱理群做“我与青年”的演讲,他的学生邵燕君坐在前排。2002年6月退休之时,向北大学生告别,她也坐在台下,并向老师送了花篮。
    事实上,钱理群已经多次,面对不同的人群,挥手告别。如同鲁迅笔下的过客,他被某个声音指引,不断前行,接下来的写作,除了面向自己,便是面向未来。他也一次次表明自己不理解90后及更年轻的一代,只能抽身远离。
    演讲结束后,一位90后女生给钱理群献上了鲜花。
    谈告别背后
    “完善一个有现实关怀的自我”
    “我觉得这个……不谈告别的话题!”告别青年的演讲开始前,钱理群和新京报记者在“老北京”餐馆见面,他落座不久,即对记者说。12月12日,他在“《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出版座谈会”上向学术界告别,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寻常的发言,“在很小的范围里那么一说”,经过媒体的传播,却迅速“闹”成热门话题。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新闻”,钱理群用一个词形容--“害怕”,他“特别害怕”成为公众人物。告别的话题被广泛关注后,他接到了很多媒体的采访邀约,但绝大多数都予以拒绝。目前,他最大也是唯一的要求,是:“谁也别注意我,让我安静下来,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种告别,只是一种外在的告别,“内在的精神不会变”。钱理群边夹碗里的菜,边对记者说:“像我这样的人,不关心现实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能安静下来,用我最后的时间,来完成和完善我自己。”“完成和完善自己”,正是向学术界告别时谈到的重点。为此,钱理群强调自己只是告别学术界,并非告别学术,他还有八九本书要写。
    这些年,钱理群不断告别,向“民间思想村落”告别,向北大告别,向中小学教育告别。向前者告别时,他写道:“我觉得,我是一个过渡性的人,我应该退出你们生活的舞台了,我不希望我的思想成为你们继续前进的一个阻力或者负担。”如今向学术界告别,12月20日又向青年告别。
    “告别”成为他晚年生活的关键词,每一次告别都“很痛苦”,也反映出他身为学者的言说困境。“这太正常了。我现在和青年的关系,是爷爷和孙子辈的关系,你尊重爷爷,但他并不懂你。说老实话,我和孙子辈谈到这个份儿上,还有人愿意听,已经很不容易了。得见好就收。”钱理群说。
    他一直记得导师、北大教授王瑶的一席话。“你作为一个人,应该清楚你要什么,不要什么,因此,你就必须能拒绝诱惑。”王瑶说。时值1981年前后,作为王瑶助教的钱理群,被认为处在一个相当有利的位置,“会有很多人找你写文章、开会”。
    “对于一个正在往上发展、势头很好的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分量,你想想看!否则,你做了很多次演讲,你出了无数的书,看起来已经很辉煌,但是到最后,你心里很悲凉,因为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没有完成。”钱理群说。他觉得,在某种意义上,他一直遵循着王瑶的教导。“这次也是这个意思!”他放下筷子,提高了声调。
    采访时,钱理群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是“自己”,表现在研究和写作上,即出于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当然同时作用于社会,但我更追求的是自我精神的完善。”
    钱理群出生于1939年,成长于红色年代,亲历了“反右运动”、“文革”等。如今人们所理解的“自我”,更着重于“我”,但钱理群这一代人,无论怎样强烈的自我,都被时代伟力改变,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我要完善自我,是完善一个有现实关怀的自我。”钱理群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