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网络文学:文学自觉和文化自觉(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李敬泽 参加讨论

    从新经验出发建立文学整体观
    大家都感到有必要加强网络文学评论,但做起来又觉得很困难。评论家面对海量文本,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很不一样的生产和消费机制,评论家在这个机制中还找不到有效的位置,评论家对具体作品的评论能够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所以,我们还需要认清网络文学的特殊性,有的放矢地探索有效的机制和办法。
    同时,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设之所以困难,也是因为,我们虽然知道大致的方向,但是缺乏知识准备和理论准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是建立在纯文学传统之上的,对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研究没有充分展开。我们的文学观念里就没有配置这个,好比是在苹果系统里运行安卓,当然就不匹配不适应。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当然这样的研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面对新鲜的文学经验,努力回应网络文学提出的问题。
    例如,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问题,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问题,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民主主义论》都做过有力的论述,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也都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做出新的理论探索。
    例如通俗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我们说文学要认识、表现、反映现实,但是,在网络文学中,我们怎么看待玄幻小说、穿越小说、武侠小说等?它们是否具有现实性?依我看,表面上是飞到了十万八千里以外,但根子还是在现实的土壤里,这些小说是在通过幻想的镜子来照见现实。幻想、梦想机制在通俗文学中是很基本的配置,即使是职场小说、都市言情小说,反映的是当代生活,内在的机制也是诉诸读者的代入感。这与传统文学是不同的。读《阿Q正传》你不会想象自己是阿Q,读《红高粱》你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我爷爷”“我奶奶”,但读通俗文学,你通常会有代入感,认同乃至扮演某个角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白日梦的机制,它表达了人的希望和向往,以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焦虑,由此形成了通俗文学的特定形态和艺术方式。对此我们的文学理论无法应对,我们对大众层面的幻想诗学、梦想心理学研究得很不够。
    例如通俗文学的经典性与当下性。经典性是文学的重要诉求,也是大家现在对网络文学的一项主要质疑。经典的产生当然是重要的,但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总是极少数,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成为经典就没有意义。这就好比,我们这些人谁都不是伟人,也成不了伟人,但能不能说成不了伟人就都白活了?恐怕不能这么说。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不是通俗文学的首要目的,通俗文学的目的首先是抚慰当下的具体的人。一个青年工人,工间休息时拿出手机看一段小说,为的是放松一下。当然,网络文学肯定会出精品,但这一定是大量创作经验和阅读经验积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一时出不了经典,也不能否定其当下存在的价值。
    例如通俗文学的类型化问题。通俗文学的客观规律就是类型化,分门别类应对读者特定的心理需求。网络文学之初,也没有谁倡导类型化,结果做着做着就类型化了。很多类型是在通俗文学的传统中经过长期积淀、慢慢发展起来的,其中包含着一些复杂的原型、成规和技巧,你不遵守它,读者不买账。当然随着人类经验的扩展,也不断有新的类型出现,比如推理小说是随着现代大都市的出现而出现的,随着城市化和白领阶层的出现有了职场小说,等等。不能说类型化就没有文学价值,就是陈陈相因,每一种类型都包含着对特定领域的人类经验的精深研究和丰富想象。网络文学的类型化,总体上说还处于初级的、粗糙的水平,除了作家的探索,也需要理论上的总结。
    例如网络文学的读者心理、接受美学研究以及由此延伸的社会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通俗文学的读者在接受上是有它的规律的,比如快感补偿机制,生活中总有不如意,就希望在小说里把自己代入进去,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同时,它的读者高度分众化,一个读者不会什么都喜欢,他只喜欢某个类型,爱情小说还要分男屏女屏,专门针对男士和女士,针对女士的还要分少女还是熟女、已婚还是未婚、工人还是白领,等等。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读者了解甚少,对他们的年龄分布、职业分布、阅读心理、人生观、价值观也了解很少。这方面的研究也会为社会学批评、文化批评提供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千千万万人内心在想什么,他们的焦虑与困惑、希望和梦想。
    总之,课题很多,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实际上是补课。生活已经走在理论前面,我们现在应该把传统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并存作为一种常态,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要建立一种全面的文学整体观,传统文学和通俗文学都是文学,不存在谁抢谁的饭碗、谁占谁的地盘的问题,双方要保持充分的交流和对话。在这样一个整体中,传统文学仍然是主流,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学和精神的最高水平。现在,人们常说通俗文学要向传统文学学习,这当然是绝对必要的,但事情还有另一面,就是传统文学也要主动、积极地向通俗文学学习。通俗文学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但“高大上”也是相对的、变动的,长期“高大上”,不接地气不接人气,就会枯萎,就会进博物馆。通俗文学是传统文学保持活力的重要资源,中外文学史上,一些作品本来是通俗文学,但随着时代变化逐渐获得正典地位,这也是文学的常态。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的评论和理论工作不仅对网络文学是重要的,而且有利于中国文学的整体发展。从历史上看,没有正统、主流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密切交流,就没有伟大的中国文学,现在和未来也同样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