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观象: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批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2014年07月2 张江 施战军 陈忠 参加讨论

    对话人: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施战军(《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教授)
        陈忠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
        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
    核心阅读
    ●从拿学位到拿项目再到拿职称的焦虑覆盖了爱文学的愉悦,由此,人文学科的成果恰恰缺少人文情怀和文学体温,与文学之美妙深邃无关
    ●好的作家和作品都是“历史的文学摘要”和“时代的文学剪影”,对他们的解读需要立足当下,立足时代。我们今天的文学批评却竭力剔除当下性,追求所谓的纯粹性、学术性
    ●不少批评家在知识结构与理论准备方面几十年“一贯制”,少有新的吸纳和大的变化,甚至明显老化,以致在超出已有经验的新的文学现象面前,力不从心,并非“不为”,而是“不能”
    ●任何一个学科,如果只是少数人的职业,它的生命难以长久。无论以何种方式,批评终究要并一定会影响和引领读者。失去与读者的联系,会加剧批评和文学的危机
    张江:不止一次听到个别作家放言“从来不看关于我的批评”,当然,事实未必如此。不排除有人想以这种方式彰显“清高”。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人对批评如此轻傲?我相信,如果关于一个作家的批评是切中要害、令人信服的,并对其创作有深刻启发和巨大帮助,任何作家都没有理由对批评如此不屑。文学批评,批评的是文学。当批评家们已经习惯于躲在象牙塔内,或者靠索引和注释炮制鸿篇巨制,或者热衷于制造理论狂欢,不妨反思一下,文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批评?
    “摆渡者”的批评
    施战军:这10多年来,远离文学现场的不及物批评、削足适履式的“项目课题”批评、堆砌大量文献而鲜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规范”批评、独尊某一创作思潮或者理论倾向而罔顾文学丰富性的“学阀”批评以及唯西方新潮马首是瞻而脱离文本实际的泛文化批评,等等,在学院批评中占据绝对多数。
    解决之策,基于探究深层原因、实际触动现存形态并提供条件引导应有的走向。深层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我们的学院体制对所谓人文类学术成果的要求,是仿照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专业评价体系制定的。为了对各种项目申报以及职称晋升和评奖“有用”,机械化大生产出来的“学术模样”的成果,大批量地内循环于学院范围,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跟鲜活的文学关系甚微。我们的文学专业教育,也被从拿学位到拿项目再到拿职称的焦虑覆盖了爱文学的愉悦,内心的文学感受和兴味难以发达,更谈不上纯粹。由此,出产了那么多或者艰涩或者平庸的文学研究与评论著述,人文学科的成果恰恰缺少人文情怀,文学研究没有文学体温,与文学之美妙深邃无关。这样死硬的评价机制不改,一厢情愿地去触动学院文学研究和批评现状,几无可能。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学院批评也不能完全否定,毕竟学院中深厚的人文根基是文学学科的学术沃土,拥有人文自觉的学者会将文学史教学本身当成人文根基的自我修正的途径,并以此为新的文学确立源自史识的经纬。学院评价体制的消极影响再强大,也仍然会有热爱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存在。在文学史学术背景和新鲜的文学场域之间,学院批评就应该扮演好摆渡者的角色。这本该成为学院批评的优势,也是学院批评的乐事。也许,大家都清楚,在功利性的“生存”之外,“业余”所做的满载文心的文学批评,更能代表自己的志趣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