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李清照《词论》思想重释——以李八郎之例考证为基础(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3年6期 柏红秀 参加讨论

    (二)《词论》思想之正解
    理清了《词论》首句的句读、内容及“乐府声诗”的释义以后,接着再来探讨《词论》所富含的思想。
    从行文来看,她有着非常明显的断代意识,先是唐代,接着是五代,最后是宋代。因而,欲了解《词论》的思想,只需先弄清李清照对各个时代所持观点,然后提炼总结即可。
    就唐代而言,她以李八郎之例为界将唐代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盛唐,一是中晚唐,考察了它的音乐与歌辞发展状况,指出盛唐是宫廷音乐及依附于它的歌辞样式同时达到高潮的时期,中晚唐则是民间音乐兴盛以及依附于它的歌辞样式的活跃期。她重点讲述的是中晚唐状况,认为导致“词”(或曰歌词、小歌词)这一歌辞样式由沉寂走向活跃的原因,除了民间音乐的发展,还有杰出士人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参与。
    就五代而言,她认为此时政局动荡,“斯文道息”,所以词并不兴盛。虽然南唐词坛曾经一度活跃,但并没有得到她的好评,理由是虽然有君臣的热心参与,但是所依赖的音乐却是“亡国之音”。
    由李清照对唐五代历史的描述来看,她最关注其中的歌辞发展,就歌辞样式而言,重点考察的是词,其视角包括“音乐发展”和“杰出士人参与”这两方面。
    就宋代而言,她关注的仍然是词,其视角与审视唐五代时的完全一样。首先,她考察了宋代的音乐,认为它得到了完善的建制,“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其次,她考证了北宋士人对词的参与,详细描述这一参与历程,它几乎贯穿于整个北宋,“逮至本朝……又涵养百余年……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正如在描述中晚唐词之活跃时将目光锁定在“进士”、“名士”身上一样,李清照考察北宋士人对词的参与时,关注的也是当时的杰出士人。如柳永,李清照认为他是致力于用北宋新创造的乐曲进行词创作的第一人,结合柳永的词作,我们知道文中所谓的“变旧声作新声”,实际上是指他一改过去文士只作小令的传统,致力于慢词的创作,贡献在于体制的开拓。如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则努力于“妙语”,贡献在于语言的锤炼。如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王介甫、曾子固,作为当时的诗文大家,他们改变了过去词作“破碎”的局面,做到了浑然天成,故贡献在于篇制的完善。如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则在“铺叙”、“典重”、“情致”、“故实”等方面作出努力,故贡献在于表现手法的提炼和审美风格的凝炼。上述这些士人所作的努力均属于词的语文形态。可见,李清照认为北宋杰出士人对词所作的重要贡献在于完善了它的语文形态。通过对唐五代及北宋词的纵向考察,李清照得出了词兴盛于宋的结论。
    总结之,李清照《词论》以“音乐发展”与“杰出士人参与”切入,考察了唐宋歌辞的发展历程。就歌辞类别而言,重点考察的是词(或曰歌词、小歌词);就时代而言,重点考察的是宋代。李清照认为声诗盛于盛唐(或曰乐府诗),词兴盛于北宋(或曰歌词、小歌词)(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