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伦理·人的世界——由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赵园 参加讨论

        当代政治文化中的家庭、宗族
        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处父子、夫妇的考察尚在进行中,我已着手对当代社会由伦理的方面的考察。“今古齐观”的“今”与“古”,在我的学术经验中,不止指文学,也指时世。“今”,包括了当下,进行时的当下。“当下”不一定被我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对象,对当下的关切,却直接、间接地影响了我的学术思考与选择。
        读明清之际乃读古人;隔了数百年的岁月,即使努力设身处地,仍难以如对今人、近事那样痛痒相关。无论读顾颉刚、吴宓,还是读聂绀弩、顾准,都令我心情复杂,甚至陷溺其中、难以自拔。“中年哀乐”,尚须赖丝竹陶写,何况我已老耄!这是否也是今古“齐”观的一点代价?当代史上的那些近事,你亲历的年代,你与它撕扯不开,难以保持“价值中立”。但我在去年岁末接受一家媒体的访谈时,仍然说,在关于当代政治文化的考察中“严守学术工作的伦理规范”,是“学术工作者应当有的操守”(《答〈南方都市报〉问》,刊该报2013年12月19日)。学术作品也属于“易碎品”。保持学术工作的品质,至关重要。这与有没有勇气不相干。 
        上述种种,均属人的世界,也惟千差万别才成其为“人的世界”。
        我曾经说自己的路径,是“经由人物进入历史”。学术自述中也一再说,自己“固然感兴趣于‘思想的历史’,却也关心着映现在思想中的‘人的历史’。这兴趣又是由文学研究延续下来的”(《〈自选集〉自序》)。说,“或也由于文学研究中的积习,我力图把握‘人与思想’的联结,在生动的‘人的世界’寻绎‘思想’之为过程。”(《〈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后记》)说自己“依旧为‘人物’所吸引,为人物光明俊伟的气象所吸引,为他们正大的人格所吸引,时有触动、感动,以至感慨不已。……与这些不同时段的‘知识人’同在的感觉,是学术之于我的一份特殊赐予”(《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以上所说的“人物”,既包括文学人物(文学形象与文学作者),也包括历史人物,明清之际的士大夫,以至当代人物,当代知识者。维系了几十年间的学术工作的,就有探究“人的世界”的兴趣与热情。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经世取向,我曾由功利/非功利的角度讨论。我自己,始终有(无关乎“学术成就”的)非功利的动机,纯粹学术兴趣以外的兴趣。具体到本题,应当说,人伦中有无尽深广的“人的世界”。我的学术工作的连续性,不缘于刻意的设计,而出于持续的关怀。在我,只有借诸人物,历史才是可以想象的。
        1917—1949年的中国文学、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通常称作“新时期文学”)——明清之际的思想言论——1966—1976年的中国政治与文化,构成了我学术工作的对象范围。这些时间段在我的工作中的关联,由上文不难知晓。伦理问题只是我的学术工作中具有“贯穿性”的题目之一。更具有“贯穿性”的,自然是“知识人”这一特定对象。
        不能会通古今,兼通中西,是我所属一代大陆学术工作者的短板亦宿命。先天的缺陷,并非总能由后天的努力弥补。即使不能不因陋就简,面对考察对象不预设立场,不因既有成见而剪裁“事实”,仍然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回头盘点,在这一点上似乎尚能问心无愧。经验,经历,通常不直接进入学术,但有可能是类似“底色”的东西。有些吸引了我持久关注的题目,的确要溯源至此。在这一点上,我所属的大陆一代学人,与纯粹学院背景的学人有所不同。我珍视这种差异。如同由此而来的先天不足,阅历所给予的,也是使我们成其为我们的东西。至于因水平所限的立论的偏颇,知识方面的“硬伤”,则只能引为教训,并寄希望于后来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