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黄发有:从先锋美学到含混美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3年8期 黄发有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先锋文学对文学传统的挑战造就了先锋美学的独特品格,即突出美学层面上的反叛性,片面放大形式的意义,执著追求创作的自由空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的市场化转型和媒介格局的变化,先锋作家从极端的形式探索转向以写实为基调的温和叙述。含混美学正是通过对先锋美学的否定与取代,逐渐成为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审美基调。含混美学的基本特征是多种创作方法杂糅共生,价值内涵上表现出逃避判断与虚无倾向。当代文学要打破僵局,应当发扬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先锋意识,但必须突破以先锋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经验为标杆的新的成规,尤其是要改变含混美学的主导地位。在文学“向外转”的潮流中,文学与内心、灵魂、人性的关系不容忽视;爱、希望和信念依然是点燃文学的火种;启蒙是未完成的历史使命。
    【关 键 词】先锋文学/含混美学/启蒙
    【作者简介】黄发有,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1985年之后,随着文学自主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文学必须走出自我封闭的话语系统,与西方文学进行对话,在碰撞中激发创新活力,这种开放性观念逐渐成为文坛的共识。以刘索拉、徐星的“伪现代派”写作为先导,以马原、洪峰、残雪、孙甘露、莫言、苏童、余华、格非、北村、吕新等为主将的先锋写作风起云涌,其反叛的美学姿态和陌生化的写作策略给文坛带来了一种近似于“震惊”的审美效应。先锋写作顺势而为,逐渐从边缘成为主流。程光炜认为:“‘今天’的当代文学史,事实上被塑造成了一部以‘先锋趣味’、‘先锋标准’为中心而在许多研究者那里不容置疑的文学史。它已经相当深入地渗透到目前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观念之中,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支配着今天与明天的文学。”①有趣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锋美学逐渐被一种暧昧的、油滑的、犹豫的含混美学所取代,并且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时尚。
    一、先锋美学的挑战
    先锋文学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富于戏剧性的过程。先锋文学在1985年之后获得的反叛的自由与表达空间,不能忽略前行者披荆斩棘的实践。在某种意义上,1980年至1983年的“现代派论争”为先锋文学的孕育提供了理论的准备和历史的铺垫。1983年年底开始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使现代派话题转入沉寂。在“寻根”热潮涌现之后,随着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善,作家的审美自觉激发了艺术实验的激情,先锋文学异军突起,蔚为大观,推动着文学回归自身,力图摆脱文学的依附性、工具性的命运,打破一体化的文学格局。我认为,先锋文学推崇的是一种极致美学,在形式探索方面刻意追求叙事的难度与语言的新奇,热衷于在极端情境中展示生存的困境和人性的内在冲突,以近乎疯狂的想象摆脱日常经验的掌控,进入一种超验的临界状态。在文本的结构和叙事的线索方面,残雪、余华、马原等人的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凌乱无序、自由散漫的状态,却又试图在这种不确定的文本布局中寄托一种深意。按照余华的说法,这种在孤峭奇崛中独树一帜的文学实验,是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的接近了真实。”②马原的“叙事圈套”将叙事的因果链条和时空关系拆解得支离破碎,通过元叙事手法对叙事元素进行重新组装,其审美效果类似于顽童的积木游戏,通过打破规则来寻求新的可能性。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等作品,通过冥想来重新组合语言世界,在打破词语与现实的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以梦呓式叙述挑战生活的常规秩序和人们的阅读经验,作品中躲躲藏藏的叙事线索如同在梦里的弧光中行走的影子一样。莫言的《红高粱》是在对其《春夜雨霏霏》、《白鸥前导在春船》、《雨中的河》、《流水》等作品进行清醒反思后的自我超越,他充满自豪地说:“在长时期的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之后,《红高粱》张扬了个性解放的精神——敢说、敢想、敢做。”③莫言以冲破牢笼的激情打碎束缚自我的写作惯性,像一头突破栅栏的公牛一样横冲直撞。在语言风格上,也以一种无畏的野性挑战温柔敦厚的语言习惯,放肆地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
    先锋文学对文学传统的挑战造就了先锋美学的独特品格,即突出美学层面上的反叛性,片面放大形式在写作中的功能、意义,执著追求创作的自由空间。“前卫”、“实验”和“探索”是先锋美学的核心品质,反叛传统并超越所处时代的流行趣味是先锋美学的精髓,永不停留的探索是先锋美学的灵魂所在。先锋写作一旦形成一种固定的范式,陷入一种惯性写作的套路,就意味着失去了超越自我的锐气和胆识。卡林内斯库认为在词源学上具有军事内涵的“先锋派”表现出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以不遵从的姿态试图突破世俗的包围圈,以和过去一刀两断的决绝姿态拥抱未来价值。“对过去的拒斥和对新事物的崇拜决定了这些新流派的美学纲领。但我们不应忽视一个事实,亦即,新颖性往往是在彻底破坏传统的过程中获得的:‘破坏即创造’,这句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名言的确适用于二十世纪先锋派的大多数活动。”④先锋派的冒犯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迅速走向失败,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词异句,转眼间成为陈词滥调。这种内在的矛盾性使得先锋派对现代主义既依赖又排斥,陷入一种“现代性的戏拟”的状态,在戏拟的写作中对现代主义的原作抱持含糊的态度,表面上嘲弄它,但私底下却又暗暗推崇它。也就是说,先锋派在破坏方面很彻底,但在美学重建方面却缺乏创意。
    在文学史层面上,先锋文学的实践以其挑战传统的阅读视野、思维方式的激情,以其不满现状并超越同时期文学趣味的反叛,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抗拒停留的活力。另一方面,先锋文学的局限性也驱使当代作家努力摆脱亦步亦趋的模仿,追求形式的内在化和内容的艺术化,自觉摸索自主创新的可能性。但是,只要先锋文学没有冲破作为其模仿对象的西方文学的精神笼罩,其原创性就难以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无法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将外来因素融入自身的传统。苏童对此有清醒认识:“中国当代的先锋只是相对于中国文学而言,他们的作品形似外国作家作品,实际上是在另外的轨道上缓缓运行。也许注定是无法超越世界的。所以,我觉得他们悲壮而英勇,带有神圣的殉道色彩。”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