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化理想的典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郑培凯 参加讨论

读了俞晓群的一本新书《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很有些感慨。这本书中讲的前辈,都是近现代出版界的前辈,从离世已经半个多世纪的张元济(1867-1959),到本世纪初才过世的陈原(1918-2004),书中分篇介绍了十一位出版界的巨擘,都是我们读书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曾经接触过许多好书,得到许多终身受用的启发,大概都跟这些出版前辈的努力操持有关。他们或是出版社的董事长、总经理,或是编辑部主任、专业的责任编辑,是二十世纪林林总总图书面世的幕后操作者。读一本书而受益,我们经常是直接感谢作者,而忽略了一本书的成形,背后有一个出版的流程,有一个知识传播的制作过程,甚至有一群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为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知识传播的普及流传,兢兢业业、孜孜矻矻,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本书介绍的十一位人物是:张元济、王云五、叶圣陶、邹韬奋、胡愈之、吕叔湘、巴金、张中行、周振甫、陈翰伯、陈原。有趣的是,书中这十一位人物之中,有五位(张元济、王云五、叶圣陶、胡愈之、陈原)都跟商务印书馆有关,也就在彰显人物的同时,显示了商务印书馆作为一个民营出版企业,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个出版企业能够长期维持并推动文化理想,能够培养并凝聚许多响当当的文化人才,能够持续不断策划并出版知识性强的好书,是值得现在的出版业者思考并借鉴的。
    张元济的生命历程,有过政治上的惊涛骇浪,也曾在波涛汹涌之际急流勇退,固守文化阵地,可以是中国近现代知识人为了追求文化理想的一个典范。张元济是浙江海盐人,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仅二十五岁,就中了进士,而且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总理事务衙门章京,若是一心只想做官,是可以在传统权力结构中飞黄腾达的。然而,他有自己的理想,参加变法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革职永不录用,就一生投入文化教育出版的工作。张元济有眼光、有魄力、有理想,对文化出版最大的贡献是介绍新思潮,编写新式教科书,出版新型的杂志,如综合性的《东方杂志》、推动新文学的《小说月报》,编辑各种大型字典工具书,成为中国现代思潮的重要推手,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奠定了中国现代化思维的基础。
    张元济经营商务印书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是一盘生意,然而,他做出版生意有自己的文化理想,主张“多出高尚的书,略牺牲商业主义”。出版要赚钱,但生财有道,要赚高尚的钱,为文化事业多尽一分力。他在日记中说过,只想着赚钱而不考虑学术文化的出版商,应该从书业商会中开除出去,显然是不屑与之为伍。他在六十岁之后,主要的工作是整理与编印古籍,出版了《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丛书集成》四大部书,为研究学术提供了精审而方便的资料。张先生一生远离政治,远离权力核心,却高瞻远瞩,又能身体力行,为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创立了追求独立自主的环境,提供大量翔实的知识宝库,真是功德无量。
    书中对王云五的介绍十分有趣,强调的是王云五经营商务所引起的争议,让我们看到王云五的能力与干练,同时又看到他性格中有强烈的名利心,有一种潜在的锱铢必较倾向,是天生的管理人才,把商务带进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时代。作为一个知识人,王云五似乎不像张元济那么“高尚”,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家,王云五显然更通达时务。俞晓群虽然不太敬仰王云五,但却尽量陈列客观事实,呈现出王云五对文化出版的贡献,还是出类拔萃,值得钦佩的。
    这是一本小书,但令人思考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前景的大问题。

责任编辑:晓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