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注 ①迷方:本指迷失方向。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一:“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黄节补注:“胡枕泉曰:‘方,犹道也。’……此言迷道独沈沦谬误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虽有通才,迷方告控。”周振甫注:“唐写本‘告’作‘失’。迷失方向,失去控制。”这里是佛教语,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唐·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唐·皎然《晚春寻桃源观》诗:“全觉此身离俗境,玄机亦可照迷方。”明·梅鼎祚《玉合记·缘合》:“小妮唤名慧月,生来有些劣撇,替人指点迷方,自己积成寃孽。” 在野:《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本谓庶民处于乡野,后用以称不居官当政,与“在朝”、“在位”相对。唐·杜甫《甘林》诗:“经过倦俗态,在野无所违。”宋·王安石《感事》诗:“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明·史可法《论人才疏》:“乞敕廷臣,将在朝在野人才,合并打算。” ②结交:与人交往,建立情谊。《管子·小匡》:“公子举为人博闻而知礼,好学而辞逊,请使游于鲁,以结交焉。”《文选·苏武〈诗〉之一》:“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刘良注:“结交为友,情亦相亲。”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实则布散徒党,结交婢媪,代为刺探隐事,以售其欺。” 松柏:松树和柏树。两树皆长青不凋,为志操坚贞的象征。《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栢之质,凌霜犹茂。”清·方文 《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同心指松柏,高言洽芝兰。” 问法:本指依据法律。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其罪杀人,不发声色,问法何如,不自为轻重,故无敢犯者。”这里指问佛法。唐·杜甫《谒真谛寺禅师》诗:“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 ③劣:仅;刚。《宋书·刘德愿传》:“德愿善御车,尝立两柱,使其中劣通车轴,乃于百余步上振辔长驱,未至数尺,打牛奔,从柱间直过,其精如此。”唐·吴融《败帘六韵》:“伴灯微掩梦,兼扇劣遮羞。”宋·杨万里《中秋无月至十七日晓晴》诗:“劣到中秋云便兴,中秋过了却成晴。”清·洪升《衢州杂感》诗:“障日丛篁劣容骑,连云列戟不通鸦。” ④幽絶:清幽殊绝。《后汉书·苏不韦传》:“城阙天阻,宫府幽絶,埃尘所不能过,雾露所不能沾。”唐·白行简《李娃传》:“(院中)有山亭,竹树葱蒨,池榭幽絶。” 静者: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多指隐士、僧侣和道徒。《吕氏春秋·审分》:“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诗:“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黄节注引《论语》:“智者动,仁者静。”唐·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仇兆鳌注:“梦弼谓: 蔡侯为人恬静而意气有余。”清·赵翼《题邹莲浦小照》诗:“超然静者心,小憇寄幽瞩。” ⑤蔟:量词,犹群。《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一蔟家僮侍卫多。”云蔟,这里指云朵。座隅:坐位的旁边。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诗》:“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座隅。”唐·元结《系谟》:“公之所述,真王者之谟,必当篆刻,置之座隅。” ⑥上人:本指道德高尚的人。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闻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闻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也,则谓之下人也。”这里指僧人。《释氏要览·称谓》引古师云:“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南朝宋以后,多用作对和尚的尊称。《南史·宋纪上》:“尝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众僧见之,惊以白帝,帝独喜曰:‘上人无妄言。’”宋·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诗:“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清·陈梦雷《为心月上人书纸》:“今我上人,号为心月,世人观者莫于心外别求月体,莫于月外别作心相。” 尘念:佛家指人世之俗念。唐·黄滔《题山居逸人》诗:“世人谁到此,尘念自应忘。”明·屠隆 《彩毫记·仙官列奏》:“今唐太上皇帝,贵妃杨氏,宿根俱隶仙籍。祇缘尘念,谪在人间。” ⑦四禅:四禅:佛教语,即四禅定。唐·王维《游悟真寺》诗:“猛虎同三径,愁猿学四禅。”清·赵翼《梁制观世音像歌》:“岂知净业空精专,避灾终未入四禅。”“四禅定”,佛教以为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佛家以为修练达到这种境界能弃绝俗念,彻底清净。 真如:佛教语,梵文意译,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南朝·梁·萧统《谢敕赉制旨大集经讲疏启》:“同真如而无尽,与日月而俱悬。”《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明·屠隆 《昙花记·西游净土》:“霞幢被,宝座趺,灵光随处现真如。” 虚假:假的,不真实的。《墨子·修身》:“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明·李东阳《经筵讲章》之二:“既无虚假,便自无有私欲,当初上天赋与我的道理都能尽得。” ⑧甘露:佛教语。梵语的意译。喻佛法、涅盘等。《法华经·药草喻品》:“为大众说甘露浄法。”南朝·梁·沈约《和王卫军解讲》:“甘露为谁演,得一标道心。”南朝·梁·萧统《东斋听讲》:“既参甘露旨,方欲书缙绅。” 憙:同“喜”。喜悦。《荀子·尧问》:“楚庄王以忧,而君以憙!”《史记·高祖本纪》:“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宋·陆游《开东园路北至山脚》诗:“今朝有憙谁能识,不用人扶亦自行。” 惠风:和风。三国·魏·嵇康《琴赋》:“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唐·李白《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登眺飡惠风,新花期启发。” ⑨山门:山门:本指墓门。《宋书·袁顗传》:“奈何毁掷先基,自蹈凶戾。山门萧瑟,松庭谁扫?”后来指佛寺的外门。唐·李华《云母泉》诗:“山门开古寺,石窦含纯精。”这里代指寺院。五代·齐己《送林上人归永嘉旧居》诗:“东越常悬思,山门在永嘉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仆人顺手直东指,道‘兀底一座山门!’”《西湖佳话·六桥才迹》:“山僧有一句转语,学士若答得来便罢,若答不来,便请解下身上系的玉带,留镇山门。” 丘:指孔子。此句说不能再效法孔丘,即弃儒家而就佛家。 (作者单位:河南省固始县慈济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