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科书《鸿门宴》开篇云:“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这个“霸上”在今何处?教材对此没有注释。笔者查找这篇文章的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也无注释。于是,我又溯源查找,终于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找到一句云:“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引东汉•应劭云:“霸水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古名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于是始知“霸上”之方位以及得名之由。 又,《汉书•高帝纪》云:“沛公至霸上。”该句注又引应劭注云:“霸上,地名,在长安东三十里,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霸。”又,唐•颜师古注云:“霸水上,故曰霸上,即今所谓霸头。” 由上可知,“霸上”这一古地名因近“霸水”而得名,亦因“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而有悠久的历史。这位霸主为彰显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之武功,便改“滋水”之名而为“霸水”,何其伟哉!这当是“霸上”取名之源,闻名之始。 我们阅读一些文献资料,发现“霸”、“灞”两字有通用的情况。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终始霸滻,出入泾渭。”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张揖云:“灞出蓝田西北而入渭。滻亦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灞。” 《汉语大字典》在解释“灞”时,引书证云:“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终始灞滻,出入泾渭。’”。而在解释“霸”时,却引书证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终始霸滻,出入泾渭。’”为什么引相同的文献资料而用字有异?这当是《汉语大字典》在引用材料时所用的不同版本之书的缘故。也可以看作是《汉语大字典》的疏漏之处。于是,在解释“霸”字并引证后,又补充云:“司马贞索隐引张揖云:‘灞出蓝田西北而入渭。按《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霸’作‘灞’。清•李赓芸《炳烛编》卷二:‘灞,《说文》无,古作霸’。” 我们在《全唐诗》中更是常看到“霸”、“灞”两字通用的情况。诸如:霸上、灞上;霸水、灞水;霸桥、灞桥;霸陵、灞陵等。其实,《说文》无“灞”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水部》“滻”字时说得很明白:“霸、灞,古今正、俗字。许书无灞;史汉皆作霸水。”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月部》亦云:“霸,字亦作灞。”故此,今《汉语大字典》在解释“霸”、“灞”二字时,皆有“水名”这一义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