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余嘉锡与《目录学发微》(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翔翥 参加讨论

    (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贯穿全书的又一线索。
    我国传统目录学源远流长,目录书编纂随朝代嬗变而不绝如缕。因而治目录之学确非易事,而要写出一部勾勒传统目录学的理论专书又难乎其难。
    余先生每论述一个问题,都从历史的角度切人,给读者以历史的纵深感。上溯其源,下及细枝末节,穷源竟委,条理分明地讲明其沿革。令学者能守约施博,执简驭繁,直至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从而将目录学理论与目录学史、版本学史、校雠学史、文学史、学术史密切结合起来。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录学发微》一书,是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一部史学与文献学、文学相互联袂的结晶。例如,卷一文章开宗明义便说:“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卷二言篇目之体,则溯及简策。叙录之体,则源于书叙。小序之体,则首推刘歆。板本序跋,则从板本源流考起。卷三纵论目录学之源流。开门见山便说“典籍之兴,由来尚矣”。然后,上推三代、录秦汉,下迄满清康乾盛世。卷四讲目录类例之沿革,则从《尚书》论起。绘制《古今书目分部异同表》,则据依朝代之先后等。
    (四)余先生治学勤恳严谨,以实事求是为宗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谈。颇具清代乾嘉时期的朴学风范。
    余氏坦言:“夫考证之学贵在征实,议论之言易于蹈空。”“自揣学识未足衡量百家,不如多考证而少议论,于事实疑误者,博引群书,详加订正。至于书中要旨,则提要钩玄,引而不发,以待读者自得之。”因此,本书在写作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作者每论述一个问题,都先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旁征博引,举前人成例加以说明。作者出入经史子集,所举材料在数量上远多于观点数倍,令人相信观点是持之有故,信而有征的。
    对于需要说明或纠正的,作者加以案语,予以考辨,匡正纠谬。如,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二:古书分类,未有经史子集之名。汉刘歆著《七略》,宋王俭撰《七志》,梁阮孝绪撰《七录》,隋许善心撰《七林》,皆以七分部。其以四部分者,自晋荀勖始。宋谢灵运、殷淳、梁任昉因之,各造四部书目,皆以甲乙丙丁为部。隋炀帝于观文殿藏书,亦仍旧称。其名以经史子集者,则唐武德初魏郑公收东都图书,凡八万六千九百六十六卷,其后又因马怀素奏,乃令殷践猷等治经,韦述等治史,毋煚等治子,王湾等治集,自此经史子集之为四,一成不变矣。今《隋书·经籍志》已分经史子集者,《隋书》本唐人所修也。
    余氏按:赵氏号称史学名家,而此节所叙四部源流,则殊多谬误。荀勖之后忘却李充,南朝四部书目,亦不止谢灵运等数人。至谓经史子集之名始于唐武德初,遍考诸书,并无明文,不知其何所本?赵氏作《廿二史劄记序》,自言以历代史书为日课,而于《颜之推传》熟视无睹,可见考证之难。
    对于一时难下断言的,作者通过考证,存疑。如,作者考证《汉志·兵书略》序云“武帝时,军政杨仆招摭遗佚,纪奏兵录。”得出“校雠著录,其来旧矣,特不知其时有目录之名与否耳?”这一疑问。指出郑玄作《三礼目录》,用《别录》之体,又作《孔子弟子目录》,以人名为目,与书之目录不同。此皆沿袭刘向。从而断言“《四库提要》乃谓目录之名昉于郑玄,失考甚矣”。这样观点、史事、存疑、纠谬一一呈现出来,给读者一个系统的了解。
    又如,一般目录学家认为总校群书,撰成目录,始于刘向父子。但余先生引《汉志·兵书略》序中的话,提出汉高祖、武帝之时,已有校理兵书之事,那么“校书之职,不始于刘向也”这一异乎寻常的结论。然后余先生据《史记》、《汉书》进行博辨,言之成理,令人信服。象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这一方面,表明作者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也是该书具有足资参考的史料价值所在。
    (5) 余先生虽浸润于古学,继承了清代朴学传统,学识渊博,详于考证,但其学术思想是革新的。
    余氏不墨守陈规,不是古非今,深知去旧更新,乃事理之常。我们从他对经史子集四部的分类中,便可窥见其学术发展观。他说:“自来言及书目,辄曰经史子集四部。实则自齐梁以后已尝数变矣。今之学术,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决非昔之类例所能赅括。夫四部可变而为五,祖暅。为六,《隋志》。为七,阮孝绪、许善心、郑寅。为八,李淑。为九,王俭。为十,孙星衍。为十二,郑樵。今何尝不可为数十,以至于百乎?必谓四部之法不可变,甚且欲返之于《七略》,无源而强之以为源,非流而强纳之以为流,甚非所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正是基于这种革新思想,所以为学不为前人成说所牢笼,他自己去阅读,去探讨,去考证。因而多所发明,多所纠谬,新见迭出。例如,评王俭《七志》“惟详于撰人事迹,于指归讹谬,少所发明”。论托克托等作《宋史·艺文志》“纰漏颠倒,瑕隙百出,于诸史志中最为丛脞”。指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辨考证不免谬误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