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哈密曲子的当代传承现状 2013年6月21日上午9点,我们跟随哈密市政府传承中心人员到哈密陶家宫镇马场村木卡姆传习所进行调查,木卡姆表演结束后,演唱了哈密曲子戏。曲子表演队由六人组成,主要演唱了《哈密新貌》、《大保媒》选段,《哈密新貌》是当地的小学老师王秀芝编写的。 在此期间我们访谈了哈密市曲子戏传承人刘月娟,她本人在“文革”时就是宣传队的。她讲述自己可以演唱十二个调子,主要有西京、东京、尖尖花、紧速、太平调、越头、越尾、割韭菜、太平二。会演唱的曲子有:《张良卖布》、《两亲家打架》、《下三通》,小调有《绣荷包》、《王哥放羊》等。另外我们还访谈了彭维艳,她本人从泉水地村嫁到马场村,她是1974年上高中。由于文化程度较高,她曲子学习也较快。马场村的曲子艺人大部分是跟随陶家公书记张永泰学习,而且老人当时自己组织办起了自乐班。马场村的自乐班参加多几次曲子比赛与表演,2008年全区农牧民汇演,他们获得了二等奖,奖金800元,主要用于买服装和乐器。2012年哈密时代广场,他们参加了计划生育政策专场晚会,得到好评。2012年新疆第二届曲子比赛二等奖,由群艺馆安静组织,他们到呼图壁参加了比赛,获得奖金6000元。 6月19日17点调查组一行到去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考察。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建筑面积4875平方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主体四层。一层主要有木卡姆传承使用的演艺大厅、教室、宿舍、资料室、外部广场和舞台控制室、库房等;二层大厅,900多平米,主要沿四周墙壁展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产生、发展、演变的沿革,以图片、壁画、文字、雕塑等艺术展现形式,反映“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形式、特色和内容。在木卡姆传承中心的资料室,我们看到了大量曲子艺人的档案资料。资料管理员是新疆大学民间文学专业毕业的硕士,艺人档案资料全部由她搜集和设计,保存相对完好。 由于哈密曲子戏没有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他们没有相关支持与经费来源。在调查中,他们都提出没有机会继续学习,特别与巴里坤相比,他们没有经费参加曲子演唱的培训,2012年巴里坤组织曲子培训班,要求哈密的曲子戏艺人自己负担费用,他们就没有参加。从历史与现状发展,没有任何培训,曲子戏发展了几百年,但是因为没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不到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以及当前艺人不能有较多演唱机会,这些是事实。所以在当下国家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中,哈密市的曲子传承就收到了极大影响。张仁幹就指出,现在学校的课程中有大量的地方文化特色教程,但是曲子无法进入,曲子艺人在上世纪90年代就都是老人,目前艺人大多是一些五六十岁的妇女,严重影响了曲子戏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