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躺着读书是一种方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王欣颖 参加讨论

    个人档案:
    姓名:王欣颖
    职业:自由人
    喜欢的作家:巴金、老舍、迟子建、叶广苓
    读书感言:把读书当成对作者的一种倾听,在文字的引领下,去感触那可以直抵心灵最柔软处的灵魂。
      自幼养成一种习惯,每天晚上临睡 前一定要读书。
    于是,床头柜上永远有一盏台灯,于是,枕头下边永远有几本书。
    朋友得知我有此习惯,都会善意地劝一句:躺着读书对眼睛不好。这个道理我明白,只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已经戴上了500度的眼镜,早在很多年前。
    那时候,我还没有养成睡前躺着读书的习惯。由此,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躺着读书是一种方式,而眼睛近视是一种结果。躺着读书这一方式会导致眼睛近视这一结果,却不是导致眼睛近视这一结果的唯一方式。
    无奈这个结论父亲非但认同并且极反对。他认为,既然眼睛近视了,就更要注意保健,不能破罐子破摔,使其更近视。尤其,我喜欢读一些文学作品,而父母只支持我读教科书或者是与其有关的辅导材料。可是,那些书惟有正襟坐在课堂上才能读得进,是不适合躺着读的,而不躺着读会儿书,我如何安睡呢?
    房间的门上方有一块玻璃,所以,尽管房门关着,灯却不敢点燃深夜,不然父母准会闻灯醒来。
    我开始用手电筒照着读书,那小小的灯泡在黑夜的被窝里显得很亮,我很知足。不过没几天时间,就被爸爸发现了――他看到每天早晨垃圾袋中总是多两节电池和躺在我床头的手电筒。
    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概就是指我们父女俩这样暗中的较劲。
    爸爸把手电筒没收的时候,正是冬季。冬季的北方是要用电褥子的。电褥子上带着一只小灯泡,像手电筒里那只灯泡差不多大,只是亮度比手电筒低得多,又没有手电筒那样前端的构造可以使光亮散开,只有把电褥子开到最高一档,使其最亮,于是每晚看书我都要忍受着电褥子的烘烤,虽然不是灼热无比,但是,整晚的高温也足以令我在寒冷的冬夜把棉被晾在一边。
    尽管这样,我还是很满足地在电褥子的灯光下度过冬季的每一个夜晚。
    终于,天气热到不能点电褥子了,哪怕最低档的热度,哪怕不点电褥子。
    躺在黑夜的床上,有书不能读,有灯不能点,烦闷凭添了来自外界的炎热。
    夜深了,窗外已经完全安静下来,连树叶仿佛都睡熟了,就只有几盏路灯在提不起精神地困顿着。
    对了,路灯!当时父母家住在四楼,我的床又正好横在窗前,我坐在窗台上,把书举到面前,就可以借助昏暗的路灯灯光读书了。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
    我知道父母至今都不知道我曾经在电褥子和路灯的光线下读书,他们也不知道我在这样的条件下读了多少书。我不想告诉他们,就让他们在他们对我的约束下感到心安,因为,我不可能再成为中小学生,而他们也没有机会再为中小学生的父母。
    真正可以倚在床头的靠枕上、点一盏明亮的台灯、抱一本自己心爱的书想看多久就看多久的日子,是在结婚之后,没有父母的管束,跟电褥子和路灯说拜拜。
    只是,这样的兴奋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工作、家庭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正在一点点的吞噬着我,吞噬我的时间,吞噬我的热情,吞噬我的习惯,吞噬我的健康乃至生命。
    从来只是为了能在深夜躺着读书费劲心思,却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当我可以舒舒服服躺着读书的时候,却不能象以前那样整夜整夜地读了,没有那样的体力和精力,也没有那样的心境了。想起老舍的一句话,终于有花生仁了,但是牙却没了。
    台灯,依然摆在床头,书,依然压在枕下。忙碌了一天之后,疲惫地躺在床上,不想读书,却惦念起父母,惦念父母此时是否已经熟睡,惦念父母曾经对我的管束,惦念那些在电褥子和路灯下读书的日子。
    原来,有去无回的,不止是生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