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是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的时段。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如今年大年初三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中国文化盛装游、前几天举办的以“中国文学”为主题的“法国图书沙龙”等,向法国人展示出充满活力的中国。中国媒体对相关活动的报道几乎异口同声赋以“中国的国际地位确实提高了,中国人在世界上越 来越扬眉吐气了”这样的意义。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视角,但是至少还有另外一个视角也不错,那就是法国人对异质文化的兼容情怀。 法国人的文化自负超英越美,这是它近些年与英语文明,特别是与美国好莱坞文化屡屡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以法国的这种姿态为依据,竭力排斥西洋文明。实际上,法国与英美属于同质文化,它们之间的争锋,与发展中国家排斥西洋文化根本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法国对异质文化一向是胸襟开阔的。以汉学为例,法国是欧洲汉学的重镇。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耶稣会士通信集》、《中华帝国全志》和《中国丛刊》,都是法国出版的。此三书共同奠基了欧洲汉学,直接催生出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19世纪初,具体说是1814年,法兰西学院开设汉学讲座,聘雷慕沙为教授,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第一个汉学教授。由此汉学和后来的中国学成为欧美许多著名大学里的显学。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来敦煌“取经”的第一个西方人是匈牙利的斯坦因,然而敦煌学的真正奠基人却是稍后的法国人伯希和。斯坦因匆忙运走大批经卷,而伯希和却在藏经洞里耐心翻检,将堆积如山的经卷一卷一卷打开细看,最后把最具学术价值的经卷挑出买走,回国研究整理,从而创立了完整的敦煌学体系。 拿破仑戎马倥偬,却随军带着各科专家学者,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恐怕也是少见的。古埃及文明正是通过拿破仑远征埃及的随军专家的发掘和探索而蜚声世界的。世界考古学史是这么下定论的:埃及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是拿破仑率领的法国远征军传播过去的。 由此可见,法国对异域文化强烈的“求知欲”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我们就此兴叹“中国国际地位确实提高了,中国人在世界上确实越来越扬眉吐气了”也无不可,可最好还是把法国素有兼容异域文明的情怀这一历史传统一并考虑进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