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莎士比亚:中国舞台百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京报 阮一峰 参加讨论

    2002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演出一百周年的纪念,100年前的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用英语演出了《威尼斯商人》,从此将莎士比亚引入了中国舞台。最近,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英语专著,书名就叫《莎士比亚在中国的舞台实践》(SHASHIBIYA: Staging Shakespeare in China),专门对这百年历史进行了回顾和 梳理。
    书籍的作者是英国利兹大学东亚系的讲师李如如(Li Ruru),她早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在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留校任教。莎士比亚戏剧一直是她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这本新书集中了她这几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书中一共分析了11个个案,涉及传统话剧、戏曲和实验戏剧,李如如本人就亲身参与了其中的三次演出。阅读这百年的莎士比亚演出史,就好像在重温中国历史,从莎士比亚这个16世纪的英国人身上,清晰的反映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威尼斯商人》无疑是中国观众接受程度最高的作品,它不仅是历史上第一部搬上中国舞台的莎士比亚戏剧,也是文化大革命后首先开演的莎剧。当1980年在北京上演时,尽管有评论认为它格调不高(剧中有接吻情节,及某些台词“低级庸俗”),但还是获得了巨大成功,后来还在各地进行了巡回演出。它受欢迎的原因可能与20世纪商人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有关,另外早年演出时,它还曾被改名为《女律师》、《一磅肉》等,这多多少少也反映了当时中国观众对这出戏的解读。
    为适应中国观众口味,而做出修改的另一个例子是《无事生非》。剧中的女主角贝特丽丝的台词曾被大幅修改,原因是她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与中国传统观念相去甚远,比如原剧中有台词:“人家说,老处女死了要在地狱里牵猴子;所以还是让我把六便士的保证金交给动物园里的看守,把他的猴子牵下地狱去吧。”上演时,就被改掉了。
    不过,这种“汉化”的修改在表现形式上得到了弥补,所有的舞台演出仍然以西方的场景作为背景。演员戴着假发、垫高鼻梁,涂着蓝色的眼影,以表示眼睛是蓝的,服装和道具都是“西方化”的,一切都在向观众表明,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即文艺复兴时期。
    真正能反映出莎士比亚与中国人的融合,无疑是戏曲的改编,书中详细分析了改编自《麦克白》的昆剧《血手记》。改编后,这出戏被归入了“武戏”,所有的风俗都得到了很好的“中国化”。一个典型的处理是,当表现麦克白夫人盛怒时,女演员就不停的挥动长长的水袖。
    法国著名批评家罗兰·巴特曾说过,作者并没有优先权,任何读者都有从作品中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自由。2000年后,最新的三部莎剧改编作品无疑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它们分别是熊源伟的话剧《哈姆雷特》(香港上演)、林兆华的话剧《理查三世》(北京上演)和吴兴国的京剧《李尔王》(台北上演)。这三出戏虽然上演的地点不同,但有着某些内在的共同性。它们都是实验戏剧,都没有得到正规的剧团演出预算的支持,都强烈反映了导演的个性。
    《哈姆雷特》被改编成发生在现代社会的故事,哈姆雷特本人象征现代人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的难题。《理查三世》则将表现重点从理查三世的残忍,改为对犯罪缺乏警惕就会成为凶手的帮凶,同时加入大量游戏,使原剧凝重的气氛变得轻松。《李尔王》的改编最富有戏剧性,吴兴国的剧团有财政危机,已经关门两年了,等他再得到资助以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李尔王》来反映他自己的状况。为了节省经费,同时也是作为戏剧实验的探索,他将《李尔王》改为独角戏,一个人扮演戏中的十个角色。
    从这三出戏反映的一个现实就是,在当今的中国要想再上演莎士比亚已经变得很困难了,首先经费很难筹措,其次现在的文化环境对莎士比亚的欢迎程度大不如从前。但是,莎士比亚戏剧依然很活跃,只是不再作为某种外在文化的载体,而是越来越多的带有实验性和反映导演本人的思想。和一百年前一样,中国的戏剧家依然在用莎士比亚在戏剧世界中向前探索。(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