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从教师符号中解脱出来——读《儿童精神分析五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 2014年06月 莫立芸 参加讨论

    
    《儿童精神分析五讲》[法]埃里克·迪迪耶著姜余严和来译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为教师,我时常为这个角色感到压力,清早坐在校车上,我的脑子里充满空白和无助。有时我会很刻意地按按我的厚背包,里面充塞了学生的作业、教材、备课稿,还有一个盛满教学课件的U盘,但这些东西似乎并不足以填补我的空白,然而就是这样,我也要走进教室。
    工作的时间越久,我在讲台上讲的话越多,我越感到,其实我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们,我只是很空洞地站在那儿,教师和学生是断裂的。在同一个空间,我们分属毫不相干的场域。这种空洞感一度让我充满挫败、紧张、焦虑。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填补我与他们之间褴褛的缝隙——一个生命与许多生命之间的缝隙。
    所幸在遥远的法国,有一位叫做埃里克·迪迪耶的先生,一个精神分析师,分享了他曾经与儿童一起工作的经历。2009年,他来到中国,教授了一期儿童精神分析研讨班,进行了五次讲座。讲座被记录下来,得以出版成《儿童精神分析五讲》。这本书让我从教师这个硬梆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我们曾以为在儿童的世界中,教师是全知全能的,于是我们要求自己成为他们的救世主,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迪迪耶先生看到了儿童一切的一切,如渴望、无助、自信以及对成人的轻蔑等。阅读迪迪耶使我感到,儿童或者学生,这个群体是自主和有力量的,他们不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救世主,他们排斥教师在课堂里胡乱的指挥,他们需要的是倾听,听懂,即使你什么都做不了,也总比一个权威的独裁者有价值得多。
    迪迪耶介绍了许多儿童精神分析的案例,有的他认为已经完成了,有的失败了,有的不了了之,有的间断性地有效。他肯定精神分析不是万能的,但在那些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他剖析了一个又一个童年的世界。正是那些成人看起来毫不经意的、琐碎的片段,构筑了一个个小而鲜活的灵魂。
    您是否认为婴儿无法交谈?真正长时间与婴儿待在一起的经历会告诉你,他们完全懂得你是不是认真地对待了他。您认为沉默的儿童没有态度吗?其实沉默本身就是他的态度。我是一个教授儿童教育原理的教师,简言之,我需要教会我的学生如何教育儿童,让我感到无助的是,我没有办法告诉学生们,儿童其实不需要我们“侵略式教育”,他们渴望回应、陪伴与理解。
    受益于迪迪耶的启发,我想起来,应该拿出面对儿童的态度来面对学生,不需要隐藏一个教师的无知和无助。上个星期,我搬了一张椅子坐下来,让身体完全放松,然后告诉学生们:你们问的问题我并不知道,也没有任何答案。这样的话语让他们兴奋起来,有一个并不善于表达的女孩子干脆带着自己做的一份实习教案走到台前,告诉我们她曾经花了多少工夫来完成她的工作,以及她的结论。这个结论并不能使大家感到满意,于是他们不停地争论,各种奇异的想法像火花一样冒出来,好像我并不存在。结果,当其中某个人瞥了一眼坐在旁边的我———他们的老师时,大家笑起来了,我也笑起来了。当时,我们分享了一瞬间共同的幽默。那次课我在讲台上几乎什么也没有说,另一个女孩儿却告诉我,她觉得我上得好极了,她学到了好多东西。
    就像迪迪耶先生说的那样,分析师并不承担指导儿童的角色,分析师只是给了他们一个表达的空间,陪伴他们寻找认知。儿童需要通过自我表达与分析,得到某种承认以确定个体独立的价值和地位。当儿童可以将自身与环境、监护人或其他什么剥离时,他们就迈入了一个里程碑。而没能有机会完成这个过程的儿童,将一直寻找这样的机会,直到成年。在分析师眼中,分析对象没有儿童与成人的差别,他们只是需要一段分析经历,从而确定他们自己的存在。精神分析师的价值是在精神上与他们勇敢地经历这个过程,哪怕狂风暴雨。过去,我们以为学习只是人类的某种模仿行为,教师是这种行为的鞭策者。而在精神分析的话语体系下,“教师角色”所受的禁锢实在太多了。教师不能扮演神父,为学生们解读“圣经”———教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自己解读,并陪伴他们来到上帝面前与之对话。当教师能做到这一点时,学生们就能意识到教师在用平等、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们。就像婴儿能给你一个抬头或者微笑,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能把你与这个单调的背景区分开来,你是活生生的、与我交流的人。
    更妙的是,当那天我坦言我对学生问题的无知,恰好填补了我们之间的空白。抛开教案、教材和PPT,我们进行了一次真正的对话。他们真实地告诉我他们是怎样想的,他们争论的焦点构成了不同的视角,他们无忌惮的表达帮助他们思索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最终交换了更多的信息。这是教师一个人孤零零地讲解“圣经”所无法做到的。只有让孩子们与“上帝”直接对话,他们才能获得自主的意识。所以,正是我在课堂上的“失败”,使“那块破布”得到一个被缝补的机会。
    分析师是常人,迪迪耶在精神分析的工作中有疲惫、气愤、沮丧的时候,书中他也回答了一些听众的疑问,他没有回避在做儿童精神分析时自己遭遇的负面情绪。同样的道理,教师也是常人,我没有必要为自己作为教师的空洞而感到羞愧,我的空洞就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幸运的是,我能意识到它,并且因着迪迪耶的启发,学着与我的空洞感和平相处。我与朋友这样讨论过:精神分析,针针见血。它直指问题的核心,剪掉枝叶,让人看到其内在纵横交错的脉络,帮助我们真实地抵达一片全新的大陆。儿童永远是一个谜,我们没有能力将所有的秘密抽丝剥茧,但我们能借助精神分析师的话语,建立一个教师对自我价值正常的判断。至少,从社会化的“教师”符号中解脱出来。
    由于中法两种语言的差异,作为一个中文读者,或许我遗漏了不少字里行间精妙的见解与文化内涵。不过,该书是中文和法语对照排印的,懂法语的读者有机会得窥真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