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信仰的力量——电视剧《千里雷声万里闪》观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李准 参加讨论


    
    剧照
    
    剧照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蜿蜒的长征之“线”上,有两个重要的“点”:一个是出发点,一个是落脚点。长征三军大会师的这个落脚点,就是陕北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个长征题材的电视剧《千里雷声万里闪》,就聚焦于这个落脚点,以宏大的视野和浓重的笔墨表现了陕甘红军和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长征本身以及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是:不管什么时候,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照搬教条。革命的挫折,陕甘边红军的领导人被批评,就是因为有人照搬了共产国际的教条。长征是对教条的拨正,而陕甘边根据地的经验,则又在长征总结的经验基础上发展了一部分——革命道路寻找,不仅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且要从陕甘边的实际情况出发,共产国际没有中国这样的农村。剧中表现的陕甘边革命领导人开展“三色兵运”的成功正说明了这一点。剧中的故事,彰显了这个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经验。
    《千里雷声万里闪》表现了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到1935年暂时摆脱了“左”的干扰后取得反“围剿”胜利的进程。这正是陕甘边根据地最艰苦、最纠结、最辉煌也是经验最丰富的一段。剧中红军的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地方反动派势力、地方反动军阀和顽固的封建势力,而党内红军内部的主要矛盾,则是以主人公廖惊北、刘仲然代表的陕甘红军和上面派来的特派员强行推行“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斗争。这样描绘陕甘红军、表现陕甘红军的兵运工作,在影视剧中还是第一次。
    剧中人物并没有用真名真姓。刘仲然这个角色,将很多陕甘边革命领导人的影子杂糅在一起。为了便于故事结构的搭建,具体人物、具体地点都是虚构的,但这部剧的框架却非常符合历史真实,对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处理十分恰当。
    在叙事方式上,熔宏大叙事(内部冲突、与军阀斗争、兵运工作和红军发展)、家族叙事(廖秦两家的错综关系)、个人生命体验叙事为一炉,许多情节不仅把戏剧冲突推向了极致,同时也把对人物灵魂的拷问推向了极致,具有很强的精神震撼力。
    剧中几乎所有重要人物的形象,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别是廖文举和廖惊北这两个角色,作为血缘上的父子、政治信仰上的对手,形象多面。另外,季鹰天这个“左”倾教条主义钦差大臣的形象,陈铮夫这个把党员身份和荣誉视为第一生命的形象,李庭云这个以儒自诩实则无比阴险毒辣的军阀形象,也都血肉丰满。
    最特别的是,创作者在回望严峻的历史时,又发现了历史进程本身所包含的某些幽默感,因而在生死较量、火光四溅的正剧叙事中又辅以一种看似无心的喜剧色彩。从全剧一开篇,廖惊北踢棺而出开始,这种喜剧色彩似无若有,似断实连。其中,季鹰天被剃胡子、李庭云在广场降半旗念悼文、廖文举在喊龙塬大钟下“三气赤发鬼”等几段最为精彩。这种创作手法,有助于丰富全剧的历史文化意味,帮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实现审美方式的交替。
    长征精神的内核是什么?如果要我来概括,那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长征路上,红军怀揣着让所有受苦人都能获得尊严的崇高理想,而不管在任何历史时期,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去追求崇高之美、信仰之美。《千里雷声万里闪》正是记录了这样一群人追寻理想的传奇故事。这种精神,是当下的我们最需要的。
    (作者为中国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