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化之豹的随笔起义——论蒋蓝新作《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青春》 2013年08期 马小盐 参加讨论

    带着一个美丽的伤口我来到世上,
    这是我的全部嫁妆。
    ——卡夫卡《乡村医生》
    作为火焰兽的文化之豹
    比利时作家马塞尔.德田纳在《处死的狄奥尼索斯》中声称,古罗马时代,人们认为豹子是唯一能散发香气的动物。豹子利用它的香气将猎物迷倒,而后将其捕获。波德里亚因此认为,香气是豹子无所指的能指,恰恰是这个能指,导致豹子成为诱惑之源。在我看来,豹而有香气,根本原因在于豹身上过于绚烂的豹斑。古典时代的人们,拥有不曾被异化的想象力,对他们而言,豹是一匹只可远观不可近亵的鲜花兽:其的皮毛,是一块奇异沃土。其皮毛上的豹斑,是沃土上盛开的花朵。鲜花香气炽烈,想必拥有鲜花斑的豹子亦芳香四溢。诱惑神兽香豹,可能是金钱豹或银钱豹的转喻。
    有趣的是,古罗马高蹈在空的芳香兽,在远东大地转变为金钱兽。随笔家蒋蓝因此大为不满,在其《豹子的诗学幻象》一文中质疑道:“自然的东西很多,为什么才思枯竭到只有用钱来比附豹纹的造型呢?”对于一个世俗至谷底的民族,钱是唯一美好的事物。金钱豹这个名称的出现,宛若民众嫌摇钱树太过寂寞,从而分发给它一个能够活动的配偶。贪婪种族的蛛丝,再次牵起红线,将彼此联姻在动植物的命名学。
    那么,在蒋蓝看来,金钱豹与银钱豹原本该有怎样的名称?在《豹变》一节中,他以豹斑一般炫目的笔触写道:“豹像一块沉静的硫磺,任火与焰的梅花遍布全身,豹在火焰里冷暖自如。它扭头观察背脊后面的异响,豹就把弓弦拉到了极限。豹子点燃了一万炷香,焚烧彻夜不熄。只需要一点点外力,哪怕就是从草间舞蹈而过的微风,就足以使豹惊怵,浑身立即被大朵大朵的玫瑰所覆盖。豹扛起一座旋转的空中花园扑向世界。”在此,火焰的意象与花的意象并存,但火焰的意象远远大于花的意象。显然,在蒋蓝看来,花豹是一座燃烧的花园,花豹更是一只旋转在人类想象空间的火焰兽。
    作家在倾情描述一事物的时候,多是在描述自我的某一面。豹,是蒋蓝的镜像之一,更是蒋蓝文本的精神内核。常读蒋蓝的著作,便会发觉,蒋蓝书写的关键词:黑、黑夜;火、火焰;刀、刀锋;骨、折骨。这些词汇常常在蒋蓝聒噪浩瀚的文本之内星辰般闪耀而出,宛若猎豹之爪,半藏半露于肉垫,显现出强悍的猎者本色。但这猎者猎取的不是普通的肉食,而是文学的词与词语,历史的现与再现,哲学的思与思想。蒋蓝是一只穿行自由的文化之豹,他构筑着自身的文本迷宫。这横跨文史哲的文本迷宫,狂热聒噪,杀机四伏,唯有作为标识的火焰明明灭灭性感如玫瑰般跳跃在黑暗里。当然,对词汇毫无悟性的读者,难免迷失在这话语的聒噪之林,宛若着迷于豹斑的绚烂,而无暇直视豹目。
    豹的聒噪美学
    作家为什么写作?加缪认为,作家写作是为了反抗荒谬,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巴尔特看来,作家写作可以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最好的作家是零度写作的作家。我认为,人类天生带有一种难以明言的精神疾患,每一个人都带着美丽的伤口来到世上。愚钝的人对这伤口的存在毫无感知,敏感者却因这伤口而疼痛的寝食难安。对时间、空间、存在、生活感知敏锐的艺术家,是在依靠各不相同的艺术手段进行自我理疗。画家依靠色彩,音乐家依靠乐符,作家依靠文字。真正的艺术大师,首先取悦的是自我,而非他者。密密麻麻的文字是作家插在纸张上的中式针灸,写作是作家进行自我拯救的方式之一。普鲁斯特因《追忆似水年华》最终得救,卡夫卡因《变形记》与《城堡》而获得解脱。
    在《梼杌之书》里,蒋蓝如此描述年少的自己:“记得那时读《世说新语》,王敦和周处卓然独行的故事很是吸引我,以至于我被邻居视为周处时,自己竟然还以周处后来的除害之举聊以自慰。”四川盆地的盐都少年蒋蓝是暴戾的,他习武,打架,为守候曼妙的女人暗夜群殴。旺盛的荷尔蒙在健壮高大的身躯里左冲右突,使得街头混战成为日常生活的家常便饭。从凶兽梼杌摇变为一只步态摇曳的文化之豹,是书写疗法所起的神奇作用。倾情街头斗殴的荷尔蒙因阅读的影响完全泼洒至话语之中:文本。聒噪不休的文本。书写,难以停顿的书写。文本便是蒋蓝施展拳脚的最佳场所。广泛的阅读,又使得他寻觅到他所钟情的角力对手。蒋蓝的雄心在于与大师们角逐,当代中国的歌德派、耳语派散文家,他原本不屑一顾。正如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所言:阅读蒋蓝,是要起坐的。是的,你无法坐在椅子里面对一只扑面而来的火焰兽,正如你无法在夏日里亲沐一场雪的精魂。蒋蓝的词因知识的汇聚、思想的淬炼,荷尔蒙的激扬,从而在一个奇特的力场里熊熊燃烧。燃烧的词必然带给读者一种令人震惊的阅读经验。从梼杌到文豹,是蒋蓝从街头少年到中国随笔大家的个人进化史。
    豹斑繁复,蒋蓝的文本聒噪。蒋蓝的新作《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便是聒噪美学的典范。此书由写于2008年的一篇两万字的随笔《与绞肉机对峙的中国身体》延绵成近25万字。围绕着太平天国首领翼王石达开被凌迟的鲜血淋漓的身体,蒋蓝以石达开的敌手四川提督唐友耕的升迁为线索,展开了对晚晴四川官场生态的视察、想象与还原。他要站在民间的立场,以诗学、哲学、史学、地志学的角度描述那段剧痛的历史,并在还原中国式酷刑的同时,令人们明白,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的欧洲中世纪酷刑,与中国式酷刑相比,实如土丘遇泰山般微不足道。
    蒋蓝对翼王石达开有着英雄相惜的敬与爱。石达开的睿智、谨慎、英雄主义以及反叛者姿态,皆是蒋蓝所要致敬的美德。身遭酷刑的石达开的身体是剧痛的身体,中国历史是剧痛的历史,蒋蓝对石达开的缅怀是豹类受伤的缅怀。历史之痛,肉身之痛,物伤其类之痛,导致感知敏锐的文化之豹在文本里绚烂的聒噪。就此而言,言说,无休无止的言说,聒噪,永不停息的聒噪,是以文为生的清醒者、呐喊者、反抗者的别具一格的姿态与方式。
    豹的随笔起义
    一位优秀的作家,在穷尽世界经验的同时试着穷尽他所能触及的所有文本。跨文体写作是考验作家实力的写作方式。没有丰富的想象,宽广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洞见,跨文体写作是难以为继的。蒋蓝的新作《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不但横跨文史哲,还将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融为一体。在取媚官方的歌德派散文家(诸如余秋雨)与取媚消费者的耳语派散文家(诸如董桥、木心)占主流地位的中国文坛,蒋蓝阳刚气十足的跨文体写作,无异于一场随笔起义。石达开带领着太平军反抗清廷,蒋蓝在他的文本实践里抵制主流文学观。蒋蓝的立场是反叛与先锋的立场,这立场决定他毫无取媚于官于众的任何想法。
    蒋蓝热衷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察。为了书写《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他以考古学者的姿态走遍了四川盆地。所有的历史碎片皆来源民间对话、民间访谈与地志学分析。对跨文体写作不甚明了的读者,完全可以将此书当做一本历史类书籍来读,因整部随笔的叙事皆建立在实地考察与合理想象之上。蒋蓝自己便声称这样的随笔是非虚构随笔。以石达开的死敌唐有耕为原型,从而描述出四川晚清时节的官场史、黑暗史、军事战争史、执政史、民俗史、风物史等繁复阔达的画卷,是蒋蓝书写此书的根本目的。唐友耕的发迹史是一面多棱镜,它会映照出四川晚清社会的诸多横切面。
    “花豹能改变身上的斑点吗?”这句西谚换为成语多半指的是本性难移。蒋蓝显然不是西谚里的那只花豹,而是吉朴林故事里的那只改革之豹。在他的新作《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中,我看到一个不停变换豹斑的蒋蓝。他以前的随笔文本,多短而精悍,如《权力毒药与身体之蛊》、《鲁迅的黑暗与博尔赫斯的黑暗》。近年的随笔作品却深得聒噪真谛,精打细锤,拓展延绵,一如江湖奔流,涛涛千里。这只文化之豹,不但在随笔界发动文本起义,他亦对自身皮毛上的绚烂斑纹进行日复一日的浩瀚改写。这是对自身的超越与起义吗?《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或许会告知我们这一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